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0-06 06:34:01
浏览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中国石油大学学生在馆内参观学习。
  图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提供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的岩心。
  图为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提供

 

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大庆油田生产作业区一角。
  大庆油田供图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一首耳熟能详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于1964年诞生在黑龙江大庆油田。

  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大庆油田发现65周年,大庆精神提出60周年。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是国内第一座石油工业题材原址性纪念馆,其前身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中心,编号“二号院”。这里曾见证了一个名为“大庆”的奇迹,也讲述着这座石油之城“为祖国献石油”跨越六十五载的诺言。

  起点:从一块岩心说起

  质地为砂岩,直径5厘米,长9厘米,重量177.64克。这是一块取自松辽盆地千米地下的圆柱状岩石样品,名为“岩心”。大庆油田的故事,恰要从这块岩心说起。

  “眼前的这块岩心,就是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的岩心,大庆油田直接见证物。”跟随讲解员的脚步细细看去,曾经的筚路蓝缕就在眼前。

  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都是陆相地层,绝不可能存在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田,这让石油地质工作者心中憋着一口气。20世纪50年代,中国国内石油缺口近六成,因为缺油,公交车以煤气作动力,背着大大的“煤气包”。

  1958年6月,松辽石油勘探局成立。松基一井、松基二井相继开钻,石油却并未如愿喷涌而出。

  茫茫中华大地,油藏何处?

  1959年4月,荒原深处,设计井深为3200米的松基三井正式开钻。

  钻到地下约1461米时,地质人员发现,岩心样本含油显示层厚达3.15米,从中取出的油砂棕黄,含油饱满且气味浓烈。这意味着,井下存在较好的油层。

  当年9月26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历史的指针指向下午4时。8毫米的油嘴开井后,油流大量喷出。出油了!经测试,松基三井原油日产量13.02吨。

  大庆之年得油田,大庆油田因此得名。这是党的大庆,共和国的大庆,全国人民的大庆。

  一张《全国支援大庆石油会战队伍情况》表格,记录了从各地抽调到大庆支援的人员构成:玉门石油管理局2000余人,科学研究、设计机关、石油院校2000余人,沈阳军区1.5万人,南京军区1万人……皆为“精兵强将”。

  一幅《会师大庆》油画,还原了石油大会战在即的历史原貌。1960年,萨尔图火车站前,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会战大军在沼泽、盐碱滩上开启了奇迹的新篇章。

  一个微缩场景,展现了1960年6月1日“首车原油外运”的真实场景。满载600吨原油的油罐列车缓缓驶出油库。正是从这一天起,“工业血液”从大庆源源不断地向新中国输送。

  到1963年底,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166.2万吨。我国需要的石油,可以基本自给了。

  60年后的2023年,大庆油田成功跨越原油累产25亿吨的历史性里程碑。2024年上半年,原油产量再超计划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