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护朱墙黄瓦(讲述·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
王时伟(左一)在与苏州织绣手工艺人交流双面绣复制工作。
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传
王时伟,1956年生,北京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曾任故宫博物院古建部总工程师、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从事古建研究保护工作40余年,曾主持故宫建福宫花园复建、太和殿科技保护、宁寿宫花园修复等多项文物建筑保护设计工作,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卓越奖等荣誉。
展开长长的折页,故宫宁寿宫花园四进院落的布局展现出来。“绕过叠石堆山,正北是古华轩,向左能看禊赏亭……”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监事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时伟指着平面图一一介绍,“院落最后一座建筑就是倦勤斋,为修复它的内饰和陈设,我们前后花了七八年时间。”
谈起自己参与的故宫古建修复项目,大到亭台楼阁,小到一个摆件、一方绣片,王时伟都如数家珍。
练就测绘设计功底
“把工作跟兴趣结合起来,是最有意思的”
“把工作跟兴趣结合起来,是最有意思的。”王时伟说,他与故宫的缘分,要从19岁那年说起。1975年,王时伟高中毕业,正赶上故宫来学校招聘。王时伟说,自己一开始并不清楚工作内容都有什么,只是先跟老师傅学做了一年多的木工、泥瓦工,然后学习勘察、测量,懵懵懂懂走上了古建保护设计的道路。
逐渐掌握了建筑测绘、设计的基本功后,王时伟对古建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1982年,他考入国家文物局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古建专业班,进行了3年的学习。古建专业班开设了中外建筑史、古建鉴定、古建测绘等课程,既研读传统文献,又注重实地考察。
“有时到了现场还得绑架子、搭梯子,爬到顶部仔细观察建筑的内部结构。”王时伟回忆着自己的求学经历,“我的老师郭黛姮通过文献与实物对照,对宋代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做了非常透彻的注释,这种方法对我影响很大。文献资料和实地感知相互印证,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
毕业后,王时伟被借调到国家文物局工作,奔赴新疆、青海、辽宁等地调查古建保护情况,“那两年的经历让我对各地的文物保存情况有了更多认识,对后来开展工作很有帮助。”
1988年,王时伟回到故宫工作,担任古建部设计组组长。那时,除了几个主要宫殿,故宫的大部分建筑都没有工程测绘图纸,王时伟带着10余人组成的工作专班,一间一间量,一张一张画,一个院落一个院落推进。
“柱子、横梁、房架,所有的尺寸都是手工测量。我们在网格纸上画图,标注出尺寸,最后整理装订成册。每个建筑都有不少图纸,斗拱、外檐都有详图。”王时伟说,历时7年,故宫古建测绘制档工作全面完成,为后续的修缮保护打下基础。
钻研古建复原设计
“修旧如旧,文物修复要尽量用传统工艺和材料”
工作40多年,王时伟参与过很多古建研究保护项目,故宫建福宫花园复建和宁寿宫花园修复是令他印象深刻的两个。
“一般情况下不主张复建,除非能拿出明确的依据。”王时伟说,“站在景山上俯瞰故宫,西北角空缺一块,从恢复建筑群完整性的角度考虑,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有一定的必要性。”上世纪90年代,工作人员清除淤积的沙土后,发现建福宫花园的台基保存依旧完好,柱础、柱网清晰,按照清代建筑定式可以推导出其开间尺寸。再加上梳理史料、参考老照片,一些建筑细节也得到了确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