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炼锻造更多优秀“中国设计”(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2)
设计,是融技术与艺术、科技与人文等于一体的学科。在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设计学”被列入新增的第十四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多学科交叉协同成为未来设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改变了设计的创作方式与应用场景,促进了设计语言、形式、风格的更新。交叉协同、跨域融合的设计实践,不断拓展艺术边界,创新呈现创作者的思考。例如,获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铜奖的谢梦荻服装设计《风生水起》,运用了织物3D打印技术,充满流动感与自然意味的视觉效果、科技思维与材料工艺相融的创新探索,最终完成具有未来感的时尚文化理念创建。在更多设计实践中,智能化的工具与方法得到广泛运用。人机协同的设计模式、迅速迭代的设计流程,极大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与质量。在一些设计创作平台,已经可以通过AI算法快速匹配设计需求,或辅助设计者训练风格化模型。科技的日新月异也为设计教育带来新思考,即设计学科建设需要保持对前沿技术的关注,更应注重对人才的眼界、思维与综合素养的培育。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与设计的融合,进一步带来混合媒介、感知交互、多维体验等设计形态与表达的拓展。基于这一趋势,“信息与交互设计”首次被纳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在许多作品中,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手段,被用于优化用户体验、完善信息传达、增进情感沟通等,用户与设计的关系被重新定义。譬如,曾真团队作品《智·书·竹——基于生成式AI的汉字书写交互体验设计》,引导观众现场书写古诗文,并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其转变为屏幕上摇曳的水墨竹叶。虚实混合的交互方式不仅为观众带来有趣的书写体验,也艺术地呈现了书画同源的东方美学。设计的跨域跨界协作,不再只是停留在视觉艺术层面,更在创造生活新方式、满足文化新需求方面不断拓进。
弘扬传统文化
彰显中华美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设计的根基,亦是设计师们不断创新的灵感源泉。近些年,越来越多设计师深入历史长河,重新发现、认识传统,将传统文化因子融入现代设计,中国风、新中式等设计风格得到更多认可,民族设计品牌逐渐增多。
在设计中融入传统造物智慧,强化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推动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许多设计师的创作自觉。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张明团队的《格物鼎新——中国传统造物方式的当代转译》,将中国传统造物理念与现代技术、材料、智能算法融合,使传统文化内涵融入产品外部设计,阐释了创作团队的目标——以新型设计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现代化设计价值和思维方式。平面设计《榆林豆腐坊》等作品,则以图案和色彩的运用创新诠释传统工艺,体现了设计在推动文化产业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