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代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
原标题:让时代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
美育给人以精神力量。早在20世纪初,蔡元培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认为人格的修养是“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随着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28年杭州国立艺术院等的成立,美术教育成为美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当前,中国的美育事业进入一个全方位落地、深层次发展的“大美育”阶段,美术学院应当发挥好“美的引擎”作用,把“美”的创造表达与“育”的目标任务有机统一起来,培育更多更优秀的、能够担当新时代大美育使命的学子,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书写下更多更美的中华美育故事。
在时代现场立德育人
美育旨在引导人们在艺术实践中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追求美,提高审美水平、培养审美能力。只有反映社会现实,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艺术作品,才能实现浸润心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那时,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之一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组织师生积极投身前线和基层创作,形成了艺术反映时代的革命现实主义文艺观。部分师生组成鲁艺木刻工作团奔赴敌后根据地和太行山八路军总部开展艺术创作和宣传工作,为报纸刻制插图、创作故事连环画,创办《新华日报》华北版的副刊“敌后方木刻”,还以民间年画的形式创作反映边区军民生产生活的新年画,表现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的新生活、新气象。通过艺术作品宣传时事、普及政策、移风易俗,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了教化社会民心、启迪民族觉醒、激发军民奋斗的作用。
走进时代现场,向人民学习,塑造人民形象,用崇高的精神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才能最终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艺术家用画笔呈现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形象,描绘多彩的生活场景、火热的劳动情景。身处新时代的美院师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真心感受生活,用真情捕捉、提炼、描绘基层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为劳动人民造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传统,自2015年起,学院与北京市总工会合作开展劳模主题创作活动,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记录当代劳动者的风采,集中展现了产业工人、科技人才,以及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生产生活面貌,让劳动之美与艺术之美交相辉映。
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艺术教育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艺术创作要解决好跟上时代、引领时代、面向未来这个重要命题。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我们设立了“助力乡村振兴”“大学生返家乡”“传承美院精神”等主题活动,鼓励、扶持学生以就近就地、因地制宜为原则,申报服务家乡所在地或常住地为主的假期社会实践项目,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奉献国家、服务人民的实际行动。我们用艺术介入社区、城乡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搭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对话,让艺术能够更真切地走入平凡生活,让生活启发更多艺术创造。在火热的社会现实中,师生们汲取灵感、完善身心,将“小我”投入国家和社会的“大我”之中,逐步成长为具有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用美的形式培根铸魂
中华美育精神重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通过培根铸魂,给人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动力。美术院校担负着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要创作出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艺术作品,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时代气象,力争为时代留下经典之作、传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