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宝文物 感受何以中国(新时代画卷)
1考古发掘
出土秦简的湖南龙山县里耶古城一号井。
新华社记者 翟 翔摄
2修复保存
甘肃简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文物库房内查看简牍保存情况。
新华社记者 陈 斌摄
3记录研究
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修复完成的简牍进行记录。
新华社记者 熊 琦摄
4展陈
湖北孝感云梦县博物馆,市民正在参观简牍展。
胡学军摄(影像中国)
5研学
孩子们在湖南长沙简牍博物馆参与“探秘简牍的清洗与保护”活动。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摄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55字铭文,包含了丰富的乐律学知识。
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于河北保定满城汉墓,形状为跪地执灯的宫女,通体鎏金。灯盘可转动,以调节灯光亮度和照射方向,灯身人物中空的衣袖和身体作为通道用于排烟。
河北省博物院供图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酒器,器型上圆下方,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腹底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图片为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何尊腹底铭文“中国”字样。
图片为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提供
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九霄环佩琴进行保养。九霄环佩琴制作于唐代。在古琴琴底,镌刻着“九霄环佩”四个字。琴面上,镶嵌着13个由蚌壳制成的圆点,起到标记琴弦音位的作用。
朱忠鹤摄(影像中国)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内,观众围在Ⅰ号大型铜神树前仔细观看。Ⅰ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体现了高超的冶铸技术和艺术水平。
本报记者 宋豪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