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讲述·回信背后的故事)(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9-27 11:19:01
浏览

  改变的不仅是公共基础设施,还有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落日余晖下,不少寨子响起民族音乐,篝火打跳不仅丰富了群众生活,也吸引着外地的游客。行走普洱乡村,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组道路宽敞整洁,农家小院花果飘香,山水田园景致怡人,民族风情多姿多彩,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可喜的是当下,可期的是未来——宁洱县近三年累计投入各级各类民生资金1.27亿元,推进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5%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79%,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

  从特色产业到文旅融合,各族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62岁的哈尼族老人蔡凤英绣了50多年哈尼族刺绣,虽然视力大不如前,却舍不得放下针线,“我喜欢刺绣,我想一直绣下去。”

  蔡凤英是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班中村里数一数二的手艺人。轻轻拂过手中精美秀丽的织物,蔡凤英说:“采棉纺线、编织布料、植物染布,最后才是刺绣缝制。”蔡凤英十几岁起就拿着针线,跟着老手艺人学习,从刺绣到编织一样一样地练,技艺逐渐精进。“我现在也这么教徒弟,用心才能学好。”蔡凤英说。

  如今,在蔡凤英等人的推动下,老手艺焕发出新活力。绣有哈尼族纹样的筷子收纳袋、手电筒套、窗帘……生活用品在蔡凤英手里有了新模样,也让更多人喜爱上了哈尼族刺绣、服饰。

  从文化到旅游,普洱市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带动边疆产业发展。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景迈山云海、那柯里特色小镇、困鹿山古茶园等成为网红打卡点。因为旅游,茶马古道上的那柯里再次喧嚣,普洱民族团结园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教材。

  不变的是绿色发展。宁洱县勐先镇的66户村民通过“卖空气”领到了6.1万余元“年终奖”。作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县,宁洱不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新路径,激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前以为把树砍倒才能赚到钱,没想到现在林地的树‘站着呼吸’也能赚钱!”和平村村民刁菊换说。

  而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十几年间,牛油果产业从无到有,成为国产牛油果第一县。从试种到推广,普洱绿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祁家柱带领团队探索出产业发展新路;推行“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孟连县通过“334”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占30%,企业以苗木和技术入股占30%,国有管理公司及合作社、村集体占40%,引导龙头企业、基层党组织、农户等构建市场风险共担、发展效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不少群众随着产业发展实现了增收致富。

  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绚烂

  “当时有的民族代表心里有顾虑,不愿意去参加国庆观礼。工作队队员下了很大功夫,才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吴卓嶧说,1950年国庆观礼,最难克服的不是崇山峻岭,而是内心的隔阂。

  70多年后,隔阂不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户口簿上,不少家庭都是由几个不同的民族组成,各民族通婚现象十分普遍。”普洱市公安局思茅分局民警李虹霏说,自己去寨子里也会使用一些民族语言。如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老人通过刷短视频、看热播剧等方式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当年有入村的工作队员,如今有驻村的守边民警。山寨老人出门不便,普洱边境管理支队芒信边境派出所将警务服务延伸至各村,为村民提供周到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