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0家房企发力医疗 “保持健康”却非易事(2)

光山新闻网 李晓华 2019-05-24 00:40:20
浏览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单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章,将健康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进和实现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在业内看来,此举既与民生关联紧密,又深远影响了医疗行业的方向,尤其对我国民营高端医疗带来重大利好。

  正是这些不断利好的政策,大量投资集中在医疗地产开发和医院投资运营。而几乎介入医疗领域的企业,都将充裕的中高端目标客户群视为医院运营的保障,使健康业务与企业主业形成协同。

  富力地产集团副总经理兼医疗健康产业管理公司总经理庄启明表示,中国医疗市场现在占GDP的3.5%,将来会达到6%到7%,其中高端医疗和高端医疗企业在国内医疗市场是最欠缺的。他进一步指出,商业保险的普及可以推动高端医疗的消费。

  实际上,开发商介入医院等产业,其优势在于资金实力相对雄厚,大型房企还可将医疗等资源与住宅社区结合,实现双赢。

  【业界分析】

  如何破解信任及盈利难题?

  这些积极的市场参与者除了紧贴政策导向而为之,更重要的是它们也想抓住这片巨大的市场早早开展布局。毕竟呈现在它们眼前的是一片蓝海。

  数据显示,未来几年,国内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占比预计将达25%-30%。不仅如此,利润方面,来自克而瑞的数据显示,部分管理高效的民营医院可带来高达30%-40%的毛利空间,甚至可实现15%-20%的净利率。

  不过,在鲲鹏健康智库秘书长袁因看来,房企的优势在于资本、营销以及服务经验方面,但这些优势在大健康产业里,未必能马上起效果,原因在于,“大健康产业的核心,基于对头部专家的信任。”

  袁因进一步指出,目前头部专家主要集中在大型医疗机构。因此,地产公司搭建一个新平台,可手上又缺乏有公信力的核心专家资源,很难建立起信任,“这需要一个很长的投入周期。”

  在投入与产出比方面,医疗行业与房地产行业截然不同:地产行业是周转快、高利润,而医疗是长期投入、回报周期长。这导致目前大部分进入医疗行业的房企,尚未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

  “健康产业是个信息非常不对称、专业壁垒很高的产业,而且信息一边倒,大量信息都掌握在专家手里。”袁因认为,房企要把新平台搭建起来,把信息打通,实则并不容易。

  来自普华永道的一份报告指出,地产开发商本身缺乏医疗服务管理经验和资源储备,需要找准专业化医疗运营方合作,并不断自建医疗技术能力。此外,医疗健康服务的品牌与声誉,是优质医疗技术及成功案例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客群选择服务的重要因素,但地产开发商在医疗健康品牌的打造上面临瓶颈。

  在直接投资高端医院方面,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专科还是综合医院,还须分别看待。目前,民营综合医院大部分处于赔钱状态。原因在于,高端综合医院跟医保关系不大,与公立三甲综合医院的竞争太过激烈。相比而言,专科高端医院更容易运营,不仅能弥补公立医院的一些短板,也更容易吸引患者前去就诊。

  跟直接投资医院相比,医养结合的盈利也不容易。来自戴德梁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养老健康产业投资大、退出难,具有较高的专业度,作为新兴行业,专业人才匮乏,盈利模式不成熟,产业链不完善,各项成本偏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房企进入大健康产业没有发展前景。“地产公司其实也能做好,只不过需要端正心态,一定要从长计议,如果还是按照过去卖房子、挣快钱的想法,不见得能做好。”袁因如是说。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