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因人施策”引领贫困户融入乡村振
兰州12月5日 (侯志雄 丁艳)冬日暖阳洒在陇东黄土塬上,置身于甘肃庆阳乡间仍是清新拂面。许多曾独隐山间、活力匮乏的“沉睡村落”,近年完成了“颜值”逆袭。“门前一片果,屋后一圈羊。”苹果收获、羊肥膘壮、合作社分红、通村道路早已硬化……庆阳许多贫困农户收获了一年的“喜悦”。
庆阳市扶贫办提供的资料显示,2017年当地坚持分类指导,采取“一户一策”,以“331+”产业引领等精准扶贫模式,使贫困人口从80多万下降到20余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以上降低到9.25%。
剩下这20余万贫人口怎么办?如何让他们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乡村振兴的希望在哪里?庆阳市主政者既脉中贫困群众眼前的困难,又谋中未来的愿景,更抓实了实现路径和措施。
“在精准扶贫进入关键‘啃硬骨头’阶段,不能只为脱贫而脱贫,要让精准扶贫成为乡村振兴的‘前奏曲’。”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如是说。
贠建民表示,甘肃正在贫困村实施的“一户一策”将贫困户家底逐一摸清。庆阳市按照这一扶贫模式对贫困人员逐一进行劳动能力分析,不再进行数据计算,实施“分类指导”脱贫,啃最难啃的“硬骨头”,是“走好最后一公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小苹果已经成为庆阳市庆城县的大产业,更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饭碗”。图为庆阳市庆城县赤城乡农户忙着采摘苹果。(资料图) 高展 摄
由物及人孕生“致富基因”
“前些年,妻子患病卧床,两个孩子小,全家在彩钢瓦房里住。”在庆城县驿马镇驿马村一幢新落成的农家院里,今年56岁的户主王占银谈起陈年旧事,脸上皱纹明显多了。
近几年,王占银学会了种植苹果技术还兼职驿马镇果业协会技术员,家中的7亩乔化苹果园收益不错。“种苹果虽然辛苦,但收入好,明后两年将盖房贷款还清就‘松活’了。”王占银言语中透出自信,紧锁的双眉渐渐舒展了。
实际上,王占银还有一笔收入账:冬闲时,他在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做清洁每年收入8000元;苹果生长期,为村里的苹果合作社做技术指导,一天有200元的收入。
在庆阳,与王占银一样,还有许多有技术、有劳力的农民正奔跑在脱贫路上。
庆阳在此基础上,将剩余贫困人员以是否具有劳动能力进行“重新识别”,分为“有劳力且有一定技术、有剩余劳力且可输转、有一定劳力在本地打零工,无劳力预备兜底”等四个类别。
今年,对于“种粮为生,靠天吃饭”的环县曲子镇西沟村村民王来荣来说是“观念颠覆”的过程。他试种的20多亩苜蓿收入1万多元,“种草赚钱”让他的致富梦想渐成现实。他还通过养羊、务工收入4万多元。“前几年孩子上大学负担大,现在生活一年比一年强了。”他的愿望是将房子重新修葺,明年打算多养些羊。
王来荣“种草赚钱”得益于环县把草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的首位产业。该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实施肉羊产业“双百双万”工程,促进肉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对于有劳力且可出门打工贫困户,庆阳当地的做法是,“必须学会技能,才能获得更好的收入。”例如,庆城县以培训补贴方式鼓励贫困农户学习技术,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的贫困人员,分别给予就业补贴。目前,已有2000多名贫困人员参加培训。经过培训贫困农户称,“原来在建筑工地打小工一天赚80元,而现在餐厅做厨师一月能赚6000元。”
目前,庆阳市累计投入1.4亿元培训资金,共有1万多人次接受了务工技能和肉羊、苹果等实用技术培训,组织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89万人,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因人施策”的职能技能培训解决了“智力扶贫”问题。
对于无劳力的贫困农户,采取兜底保障+互助合作的帮扶措施。以全额贴息贷款或到户产业奖补资金,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以“户托社养”为主要方式,“以股济贫”,使贫困户获得保底分红。目前,共为5200户无劳力的贫困户享受了政策。贫困人员的资产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家门口打工赚钱。
“开春种植,入秋收获,一亩半土地有近6000元的收入。”镇原县孟坝镇峁合村村民苏孝莲告诉 记者。家住武沟乡渠口村民路金梅年近六旬,她和丈夫从事采摘万寿菊已有两年时间。路金梅说,“进入万寿菊收获季,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
“孟坝镇万寿菊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核心区域有2000多亩。”孟坝镇党委书记王朝峰说,该镇将扶贫产业进行了调整,创办了8个产业发展合作社,采取‘农户订单种植、公司保护价格收购’的方式。
找准“致贫因子”,导入“致富基因”。庆阳市市长朱涛说,“将剩余贫困户进行细分,关键是‘掰开揉碎’做得更具体、更实际了,实现精准扶贫的途径。”
朱涛介绍,在对庆阳市的贫困户做了科学分类后,针对每类贫困户劳动力现状和发展意愿,结合自然禀赋、产业基础,确定了产业支撑、就业扶持、经济组织带动、政策兜底的帮扶思路,做到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全覆盖。
“这是由外向内‘由物及人’的过程。”庆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闫晓峰对“分类指导”脱贫模式调研分析后表示,“‘物’是指各种扶持政策下,人如何发挥内生动力脱贫。”他形象比喻说,各种优惠政策到户后,外在注入式扶贫如同将贫困人员养在“重症监护室”,一旦脱离,个人无法康复。盯住人,激发人内生动力主动脱贫,为其注入拼搏脱贫内生动力,提高市场竞争,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庆阳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的模式,解决了分散经营的传统畜牧业模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问题。图为现代化肉羊养殖现场。(资料图) 张永鑫 摄
产业主导脱离“重症监护”
记者多次的调查发现,与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相比,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难乎其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