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还有这么多“洋玩法”
垃圾分类,还有这么多“洋玩法”
河内的超市里用香蕉叶包裹的小葱。 赵 青摄
德国:习惯成自然
谢 飞
德国是欧洲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随着垃圾分类概念深入人心,严谨细致的德国人早已对垃圾分类习以为常,相关规定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和执行。
在德国,垃圾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家庭垃圾、生物垃圾、可回收垃圾、玻璃、废旧纸张等。这样的分类可以保证不同种类垃圾得到恰当的处理。比如生物垃圾,只包括食物残渣(包括已烹饪和未烹饪)、过期食品(去除包装)、水果、蔬菜、鸡蛋壳、鲜花、其他植物等,将被直接用作生成沼气;再比如废旧玻璃,还细分为有色玻璃和无色玻璃,也是为了方便回收再利用,制成新的玻璃制品。
总体上看,德国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垃圾分类,有效提高垃圾回收再利用效率,减少燃烧、填埋等垃圾处理方式的工作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目的。在德国,一般家庭住宅楼都设有专门的室内或室外垃圾房用于放置各类垃圾箱。其中,有黑色(黑色盖子,不可回收生活垃圾)、黑色(棕色盖子,厨余和生物垃圾)、蓝色(废旧纸张)、绿色(废旧玻璃)、橙色(可回收垃圾)等。在很多垃圾房中,都张贴有比较形象的垃圾分类说明,用以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
目前,德国垃圾分类主要靠居民自觉,原则上并没有对垃圾分类执行不力的处罚措施。不过,住宅楼的物业公司、负责回收垃圾的相关环境部门都会对居民垃圾分类予以监督和指导。在笔者所居住的公寓楼内,曾经发生过有人将未折叠拆解的大型纸质包装箱放在垃圾房地面上的情况。物业管理员就在垃圾房门口张贴了一张带有照片的告示,敦促事主尽快将垃圾按规定处理,否则环卫部门就有权利拒收本楼的垃圾。由于拒收垃圾将会影响本楼其他住户的正常生活,当事人“压力山大”,很快就按要求把垃圾处理好了。
对于可回收塑料瓶,德国的处理颇具特色。从超市买回来的大部分饮料、矿泉水等带有塑料瓶包装的产品都已包含了0.25欧元的“塑料瓶押金”。使用过后把带有可回收标志的塑料瓶投入回收机,会得到一张带有金额的凭证,可用作代金券在超市内继续消费或在收银台申请退款。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做法,却让塑料瓶回收和再利用得到了普及,有效提高了有害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新加坡:从源头入手
蔡本田
新加坡的垃圾分类制度不算复杂,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大类。一般蓝色垃圾桶用于投放可回收垃圾,绿色垃圾桶用于投放不可回收垃圾。蓝色垃圾桶将可回收的垃圾再细分为4类并分别粘贴上醒目的标识:蓝色代表塑料品、绿色代表纸质品、红色代表玻璃制品、黄色代表金属用品。大件可回收物品需另行处理。
通常做法是,居民把可回收垃圾投入桶中后,持有执照的收集公司会来收集并加工处理,实现废弃资源再循环使用。不过,垃圾分类的执行却并不严格。一般情况下,在新加坡街上看到的垃圾桶,垃圾无须分类都能投进去。
新加坡政府在提倡垃圾分类投放的同时,为了不给居民因垃圾分类过细增加相应负担,注重减少垃圾产生的源头,如减少过度包装等,并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再回收利用上下功夫。据统计,新加坡有560多万人口,每人每天产生近1公斤垃圾,这些垃圾近60%被回收循环利用。其中,不可回收的垃圾会送往垃圾焚化厂焚烧,垃圾经焚烧后体积一般会减少90%,再做无害化填埋处理;剩余的可回收垃圾,会运送到垃圾处理厂由专门机器和部分人工分拣,将其中的塑料、玻璃、金属等分离,用于销售或二次加工,残余部分再处理后制作砖头或用于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