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都安“贷牛还牛”扶贫产业调查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4 20:04:14
浏览

  这个极贫县如何做好“牛文章”?——广西都安“贷牛还牛”扶贫产业调查

  新华社南宁9月14日电 题:这个极贫县如何做好“牛文章”?——广西都安“贷牛还牛”扶贫产业调查

  新华社记者王军伟、胡佳丽、黄庆刚

  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广西4个极贫县之一。面对山多地少、严重缺水的恶劣自然条件,当地党委政府久久为功,发展养牛产业,并探索出“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新模式。经过几年努力,全县瑶山牛发展到16万头,带动40个贫困村实现摘帽,1.9万户贫困户脱贫。

 

  “户均一头瑶山牛”:贫困户有了脱贫产业

  所谓“贷牛还牛”,即农业龙头企业把牛犊免费“贷”给贫困户,待牛可以出栏时再保底收购,扣除牛犊费用。这期间政府提供保险、金融和技术支持,从而形成“政府扶持、企业牵头、贷牛还牛、还牛再贷、滚动发展”的模式。

  初秋的瑶山郁郁葱葱,“哞哞”声此起彼伏,打破了山野的宁静。位于大山深处的桂合泉“瑶山牛”繁育示范基地,是都安县“贷牛还牛”扶贫产业的重要牛犊输出点。“目前基地存栏有3700多头牛,能够繁殖的母牛有1700头。”广西桂合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奇飞介绍,自去年县里下达1万头牛的指标后,基地已“贷”给贫困户8000多头牛,越来越多的农民积极“贷”牛,牛犊供应愈发紧张。

  54岁的韦克是地苏镇拉棠村六建屯的村民,在他家的牛舍里,养着30只体型高大的黄牛。2017年他“贷”了10头牛犊,赚到钱后,在去年扩展到20多头,“我还帮助6户贫困户代养了6头牛,他们从公司‘贷’了牛犊,但是缺少劳动力,就放在我这里养,我们按比例进行利润分成,因为我懂技术,他们比较放心。”

  河池市副市长、都安瑶族自治县委书记陈继勇介绍,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为彻底扭转贫困户普遍缺乏脱贫产业的现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县里决定大力发展养牛产业,先后引进企业建成3个万头种牛基地,扶持新建牛舍1.3万多个,形成了“县有基地、乡有牛场、村有牛舍、户有牛羊”的养殖格局,预计到今年底,全县肉牛将发展到20万头,实现“户均一头瑶山牛”的目标,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从“粮改饲”到屠宰、冷链:养牛形成全产业链

  每天一早,地苏镇赞字村养牛户韦瑞仕都要到山坡上收割新鲜牧草,用机器打碎后,作为牛的饲料。韦瑞仕家的几亩山坡地过去种玉米,自从养牛后,全部改种牧草。

  都安县常务副县长唐加勇介绍,都安号称“石山王国”,人均耕地很少,长期以来,当地农民是石头缝里种玉米,每亩产值只有三五百元,“粮改饲”后,每年牧草可以收割3到4次,亩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目前全县“粮改饲”面积超过10万亩。

  “养牛之后,我们这里都没有荒地了。”韦瑞仕说。作为养殖大户,他家牛圈里有41头牛,包括替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代养的牛。每卖掉1头牛,他把利润的30%分给贫困户。

  一方面,“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正在改变当地农民世世代代的种植结构;另一方面,都安县大力扶持下游产业链,增加养牛产业附加值。

  为了做大做强“瑶山牛”品牌,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建设了都安西南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将屠宰、加工、冷链三环节无缝衔接。公司负责人林杰介绍,建立冷链仓储项目,旨在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全程冷链将大石山区的牛肉销售到全国各地,实现“牛在都安养,肉在全国卖”,从而延长产业链,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