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 新技术新模式能让服务业“回血”?
“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围绕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行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消费领域带来的影响不可低估,餐饮、娱乐、住宿等春节期间的强需求被抑制。但与此同时,在线教育、医疗等行业获得增长点,新的业态、模式等也在孕育之中。“为了抗击疫情,民众普遍居家办公和上学,给线上消费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无接触服务发展。”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他认为,这会产生3个明显的效果: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应用,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快;二是促进5G技术加速商用、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开发等,充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三是经济社会治理加速数字化,从中央到基层,数字化转型加速。
如AI辅助医疗快速诊断CT影像;机器人承担疫情传播预测、精准识别、导诊、消毒、宣传防疫知识等工作;在物流快递领域发挥机器人避免交叉感染的非接触式服务能力等,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在抗击疫情中确实发挥了实际作用。《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阐述中国应对措施时即提到,中国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和重点人群的管理。在评估应对措施时也指出,中国积极利用前沿科技促进防控措施的创新,比如将常规医疗和教学工作转移到在线医疗平台、使用5G平台支持农村地区的防控工作。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疫情防控期间的应用也反向加速了技术落地。“一是加速标准化和规范化,比如美团外卖正式发布业内首个《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从服务流程、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界定了外卖平台推行‘无接触配送’的操作规范。二是应用领域迅速扩大,几乎所有领域都在探索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应用,比如工业互联网在精准调配、供需对接、异地协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市场认可快速提升,很多消费者都认可了新技术、体验了新技术,这种认可将加速新模式新业态出现。”欧阳日辉说。比如,疫情期间生鲜电商订单大幅增加,且有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会增加餐饮、电影等线下娱乐消费,服饰、运动消费、旅游消费等也紧随其后。
欧阳日辉表示,近几年,有些人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只是口号,或者认为数字经济这种新的经济社会形态不会来得那么快,但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政府和市场、城市和乡村、学者和企业,对发展数字经济达成高度共识,从现实中认清了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消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说,线上购物、办公、教育、订餐、娱乐,线下无接触式服务、无人配送等新消费模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疫情期间实物消费受到的冲击,为服务业“回血”,更可以通过这阶段的探索尝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型消费模式。“网络视频、游戏、网络直播、知识付费、网络教育等行业都在疫情期间有了新的发力点,服务型电商更是爆发式发展,很有可能出现新模式和新业态。”欧阳日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