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试点:生态质量不断提升 人与自然更加和谐(2)
随着国家公园加快建设,科技保护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目前在国家公园正在核心保护区边界处试点安装电子围栏和实时监控设备,既可以对保护动物进行监测,更能够对人类“入侵者”进行及时发现报警。
除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逐步推行网格化管理,将林地将分成若干个4000亩/块的林班实时监控,使森林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护林员,落实到山头地块。并建立管护人员岗位责任栏,设立岗位区域分布图,管护面积、岗位班号,做到岗位面积全覆盖。
在更加严格的保护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质量不断提升。如今在海南霸王岭,护林员巡山时常能听到一声声悠长猿鸣声回荡在雨林中,这是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的活动信号。
海南长臂猿与人类同属灵长目,现仅存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内的霸王岭,由于数量及其稀少,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同时也被称为“人类最孤独的近亲”。
“海南长臂猿从最初的7只增加到20多只,最新的监测显示,已经恢复到30只。”从事海南长臂猿保护30多年的保护区科研人员陈庆告诉记者,目前海南长臂猿数量和种群都呈现增长的良好势头。
海南省霸王领森林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元星表示,目前霸王岭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98.59%,森林蓄积量为1801.76万立方米,两项数值均呈现增长势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成立约50人的专职长臂猿监测队,同时增加科研人才对长臂猿进行更严格保护。”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进行生态移民搬迁,图为此前搬迁村民的新村庄。 王子谦 摄
如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在逐步将各大保护区相连接形成统一整体,“没有人为阻隔,森林将连为一体,对海南长臂猿种群繁衍大有好处。”陈庆欣喜的看到,“以前山脚下放牧的荒坡全部都长出了小树,长臂猿破碎化的栖息地正在修复,一条动物迁徙通道正在形成中。”
除了海南长臂猿外,海南热带雨林中生活着大量野生动植物。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及科研力量加强,自2019年4月至今热带雨林区域内已经发现了9个植物新种。
全民参与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随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逐步开展,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活保障的统一,是公园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旁的高峰村生态移民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这里将于年底建成建成59栋2层住宅,迎接来自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的生态移民。高峰村村民符洪清说,生态搬迁既保护了热带雨林,又能搬出大山,方便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他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期待。
根据规划,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生态搬迁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试点搬迁,2019年9月1日启动白沙县3个自然村共118户498人整体搬迁,预计2020年完成;第二步对保护区内剩余8个自然村352户1387人实施生态搬迁,计划2021年完成全部470户1885人生态搬迁。
夏斐介绍,生态搬迁是建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基础性工作,将安排多个市县的部分村庄实施生态搬迁工作,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