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融合、绿色 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按下“加速键”(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4-24 22:07:35
浏览

  据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洛阳市创新主体、平台分别增至3293个和2332个。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正在引领洛阳企业勇登创新高峰。

  “力争到2025年,新培育智能工厂(车间)100个,推动全市工业设计企业达到千家,建设50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平台)、50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洛阳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洛阳将在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五大领域实施攻坚行动,加快释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古今辉映 描绘新画卷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洛河而知华夏。

  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建城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故有“十三朝古都”之称。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洛阳最有价值、最具潜力的优势资源,也是最值得向世人展示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洛阳深化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上奋勇争先,擦亮“古今辉映、诗和远方”城市名片。

  “惊艳”“美轮美奂”。这是4月19日晚,记者一行在应天门遗址博物馆3D激光投影秀现场听到的最多的词汇。夜幕下,应天门和隋唐洛阳城宫城区的天堂、明堂辉映成画,历史在此“活”了起来。

  洛阳拥有庞大的博物馆群,已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77座,还有着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三项六处世界文化遗产,文旅资源十分丰富。2019年,洛阳全年共接待游客1.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321.02亿元。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3D激光投影秀。 赵晖 摄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3D激光投影秀。 赵晖 摄

  洛阳市经济发展两大支柱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二是文化旅游业。近年来,洛阳在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同时,不断致力文化旅游产业升级。

  第一次在“数字龙门”平台上领略龙门石窟夜景,网友李先生表示“实在是太震撼了,神态各异的造像在灯光下好像‘活’了起来。”除“数字龙门”网络展示,疫情期间,线上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东方博物馆之都”数字展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展示、“隋唐洛阳城最炫牡丹风”线上体验活动等,线上线下结合催生了不少特色鲜明、内容丰富、效益突出的文旅新业态。

  文化和旅游通过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融在一起”,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全新的打开方式,洛阳正在描绘“古今辉映、诗和远方”新画卷。

  擦亮底色 打造宜居生态城

  迈步伊水游园八里堂段生态廊道,仿若步入“树的故乡”“花的海洋”。得益于洛阳市“四河同治,三渠联动”方案的实施,昔日的荒滩地已变成一处综合型城市游园。

夜幕下,为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宫城区的明堂富丽堂皇。 赵晖 摄

夜幕下,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宫城区的明堂富丽堂皇。 赵晖 摄

  2017年7月,洛阳市出台《“四河同治、三渠联动”实施方案》,目标是经过3年综合治理,到2020年,“四河三渠”实现“水清、岸绿、路畅、惠民”目标。伊水游园项目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