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2)
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若瑞介绍,中欧班列(武汉)于3月28日按下“重启键”,恢复常态化运营,重启后的首班装载着50组集装箱从中铁联集武汉中心站始发,于4月14日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这是疫情防控以来,中欧班列(武汉)开出的首趟去程班列,班列上有本土生产的医用无纺布、医用桌布等防疫物资(共19个集装箱装运,重166.4吨,占总运量的38%)。
自3月28日至4月27日,中欧班列(武汉)合计发运9列,箱量为794标箱,实载率稳定在98%以上。出口的货物主要为:汽车配件、光电产品、机械设备、五金工具、防疫口罩、医用纱布、急救包等物资,主要运往德国汉堡、杜伊斯堡,波兰马拉,少量到达法国杜尔日、匈牙利布达佩斯。
汉欧国际公司董事长王利军说,中欧班列(武汉)恢复运营后,最大的变化在于搭载的货物中疫情防控物资变得更多了,其中90%的疫情防控物资为湖北制造。
阳逻港一期
4月外贸箱达2万标箱
企业24小时不间断作业
4月27日上午9时,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阳逻港一期)的码头前沿,在码头2号泊位停靠着从上海驶来的“集海渝”号,岸桥师傅正在熟练地操作岸桥,有条不紊地从船上将几十吨重的集装箱吊起,然后稳稳地放在相应堆区。船上装载着从东南亚运来的淀粉、塑料颗粒、木浆等生产原材料。
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策划高级主任余利刚说:“今天下午是‘万邦致远’号的装船工作,该船主要装运的是化工品硝酸铵钙和汽车零部件,预计30日到上海外高桥,然后运至肯尼亚和越南。”
该公司商务副总监邓艳介绍,1月24日以来,阳逻港被指定为“防疫物资接收港”,港口相关企业坚持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不仅要24小时作业保证防疫物资的快进快出,还要将积压在港区急需出口的无纺制品、钢卷等外贸货物运出。其中,有从东南亚运来的大米等,还有从欧美运来的口罩、防护服、救护车及其配件、消毒液等防疫物资。阳逻港一期第一季度,共计完成8.43万标箱,主要是防疫物资和交货期比较急的外贸货物。
邓艳介绍说,目前靠泊在阳逻港一期的江海直达轮共12艘,疫情前是每周7到8班,12艘货轮竞相发班。如今正常运输的江海直达船有6艘,每周2到3个班次。4月1日至26日,阳逻港一期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9552标箱,其中外贸20231标箱。
武汉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随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逐渐“解封”,5月份,这些地区需要出口的大米、椰丝等货物量会增多,江海直达船的班次和船量也会跟着增多。这既有助于相关企业的复工复产,更助于国内外贸易和经济的恢复。
武汉“火眼”专家
再踏海外征程
核酸检测将落地1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月26日,华大基因与沙特阿拉伯王国政府举行了一场跨国的线上签约仪式,沙特政府决定选用武汉“火眼”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启动其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项目,计划8个月内为沙特全国30%的人口(约1000万人口)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在沙特负责建设“火眼”实验室的是武汉“火眼”实验室副主任吴昊。
吴昊介绍,2月中旬武汉启动“火眼”实验室项目,在10天里建设完成了一个集生产、检测新冠病毒核酸为一体的全自动化实验室,完成了在国内的防疫检测任务后,打包行囊出征海外,为其他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