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致富忙 法治添保障
产业致富忙 法治添保障(法治头条·法治保障脱贫攻坚②)
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明确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消除身份尴尬、充分融入市场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律服务深入乡村,针对土地流转、商标权保护等问题,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法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营造了良好环境。
用法治规范抓脱贫,用法治方法促脱贫,不断筑牢脱贫攻坚的法治保障,让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编 者
一张“身份证”
引资兴业奔小康
本报记者 倪 弋
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安溪畲族乡安溪村的一处雪梨园内,梨花盛开如雪。“可算给盼来了!有了这个项目,我们‘云和雪梨’的名头肯定越来越响。”让安溪村党总支书记洪广平如此高兴的是,“千亩雪梨基地”农旅融合项目终于启动了土地流转工作,这项占地1400余亩、总投资1.5亿元的项目将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安溪畲族乡是云和雪梨的主产区,全乡种植雪梨2000多亩,是当地主导产业之一。但多年来,当地梨农“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
2014年,洪广平带领村民成立了安溪村(原上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将量化到村民个人的集体资产(资源)股权作为享受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依据,但所有权仍属村集体所有。
这样一改革,大大提升了村里雪梨产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程度。同时,股东们还能以股权证为抵押,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县担保公司共同担保,申请办理股权抵押贷款。小小一张“股权证”竟然能换来真金白银,有想法、有能力的村民们纷纷加入。一时间,村里种植规模扩大了,村民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日子越过越美,不过合作社的发展也渐渐遇到了瓶颈。“我们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到底是什么性质?要不要去登记?以什么身份搞经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洪广平说,他曾经联系过好几家企业前来投资参股,都谈到签合同阶段了,可对方一看是合作社,闹不明白算不算法人,签的合同有没有法律效力,很快就打了退堂鼓。
“不只是签合同,我们去缴税,人家说只能列为‘其他类’,连发票都开不了。说到底,就是没有‘身份证’,市场不认。”洪广平说。这件烦心事,洪广平解决不了,但转机很快就来了。
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的民法总则明确赋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消除身份尴尬提供了法律依据。2018年11月,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管理系统上线启用,登记赋码及换证工作正式展开。2019年6月,洪广平终于领到了期盼已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
“有了这张‘身份证’,合作社就能对外办理账户、签订合同、开发票了。”洪广平说,这张N打头代码的证书打通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市场、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间的身份认同,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扫清了障碍。
“法治的不断完善让农民干事创业的劲头更足,保障更有力了。”安溪畲族乡党委书记何子儋说,如今的安溪乡,各村都在引资兴业、投资创业,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奔小康的特色之路。
一纸合同书
村民日子更红火
本报记者 李 纵
前不久,广西桂平市社坡镇金福村第一书记杨波和村干部到贫困户家慰问,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陈连梅家时,陈连梅端茶倒水,热情招呼杨波一行。
“别看陈姐现在对我们乐呵呵,就在去年这个时节,看我们过来了,怕是要撵我们出去哦!”杨波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