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新印象:不只有土产 更有诗书戏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20-08-21 20:00:39
浏览

  (中国减贫故事)中国农村新印象:不只有土产 更有诗书戏

  中新社南宁8月21日电 题:中国农村新印象:不只有土产 更有诗书戏

  中新社记者 杨陈

  在中国,人们老是对来自农村土生土长的食材情有独钟。实际上,如今中国农村不只有土鸡土鸭这些土产,更有诗书戏相伴,描画着中国农村新印象。

 

  诗词糊口打造“文化养老”品牌

  天天干完农活,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上渡镇农夫诗人黄武荣都习惯吟上几句诗,“有时候来了灵感,拿着树枝就在地上写”。近几年,糊口越来越好,空闲的时间多了,黄武荣更离不开写诗了。“我们创立了诗社,包罗30多名退休老师、农夫、学生等。每逢圩日,三五人就聚在一起吟诗切磋,不按时地进行村子吟诗会。”

  平南县被誉为“中国诗词文化之乡”。自五代南汉梁嵩(平南县大鹏镇人)以《荔枝诗》被钦点为状元后,内地吟诗作对蔚然成风。今朝,全县共有诗书画协会会员及喜好者7万余人。

  盛夏午后,73岁的王北生常去平南县大新镇暮年大学舞文弄墨。“高考、中考放榜了,要写贺联的人多,还得抽闲给少年古诗词进修班的学生们上课。”王北生说,这是一年里他最忙、也是最有成绩感的一段日子。

  “以前村民农闲时经常是‘一碟豆、一包烟、一副扑克打一天’。”大新镇文广站站长陆明林说,自从该站2015年开办以来,村里的老人们发挥各自所长,传授诗词创作、书法能力、牛歌戏演出等,并邀请区表里名家到此举行培训、讲座,内地也逐渐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新民风。

  今朝,平南县漫衍着19所乡镇暮年大学和270所村级暮年学校,吸引了5万多暮年人常常参加暮年教诲勾当,是广西暮年教诲参加人数最多的县,打造出“文化养老”品牌。

  戏曲“网红”闯出致富路

  在平南县大安镇,华艺牛歌戏剧团认真人马华仲正教育着30余名演员排演按照民间故事创作的牛歌戏。“我们剧团从演员到编剧全是村民,各人农闲时白日拍影视,晚上到村屯表演,农忙时回家干农事。”

  牛歌戏发源于元代平南农村的舞春牛、唱春牛典礼勾当,以本处所言为唱词。平南县文联四级调研员谢世团先容:“以前我们平均每10天刊行一部牛歌戏,3天内1万套影碟就被抢购一空,影碟风行于桂东南、粤港澳及东南亚等地。此刻各人把天天拍的视频放在抖音、西瓜等短视频平台,播放点赞量都急速增加。”

  不只是线上火爆,线下的表演也同样接到“手软”,马华仲先容,“节沐日期间,我天天能接到20多个预约表演的电话。去年我们剧团表演416场次,人均月收入约4500元(人民币,下同),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今朝平南县53个村屯均创立了牛歌戏剧团,演员达500多人,长年活泼在县表里村子表演。内地出书刊行的牛歌戏已达680部,慢慢走上财富化成长阶梯。

  书香农村留住“乡愁”

  黄昏时分,位于广西贺州市炭冲村“村子便民书柜”旁坐满了前来看书的村民,书柜里摆放着200余本养生保健、种养护技能指导、育儿常识、儿童教诲等相关书籍。

  “以前农村日子苦,各人只顾着找饭吃。此刻人们糊口程度提高了,获取常识的愿望也日益加强。”书柜打点员黄普远先容,便民书柜会按期更新书籍种类。2019年设立以来,参加阅读人次已到达2800次,处事工具会合在小学生和种养殖农户。

  “村里人此刻都变得爱进修了,这里常常坐满了看书的人。有时候看书碰着不懂的处所,各人还可以一起交换、分享,相互答疑解惑。”炭冲村村民覃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