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耕新图景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3-21 16:32:02
浏览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 题:牛年春耕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

牛年春耕新图景

  3月15日,在湖南省汨罗市大荆镇桂花村,村民操作旋耕机在作业。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东风吹绿草,布谷劝春耕。华南农业大学的温室大棚里,一批经历过“星际旅行”的“天稻”种子,正从沉睡中苏醒。这些种子,搭乘嫦娥五号探测器历经20余天的“环月旅行”后顺利返回地球,标志着我国水稻航天育种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如今,它们萌发细芽,让科学家们充满期待。

牛年春耕新图景

  这是3月2日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草尾镇沅江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基地拍摄的一台农用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这是牛年春耕的一个缩影。千年农耕文明与耕牛相伴,谱写了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近年来,随着高新科技成果向农业领域快速渗透,“铁牛”——地面农业机械、“飞牛”——农用无人机等科技装备当起了主角,它们上天、入地、联网、高能,牛年“犇春耕”春意无限、生机无限。

  “新牛”下地,“耕”出新希望

牛年春耕新图景

  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草尾镇沅江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基地,工作人员演示插秧机操作(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春光灿烂,洞庭湖平原油菜花竞相开放。

  二月二,龙抬头,但田间很难见到水牛拉犁、农民吆喝着耕田的场景。

牛年春耕新图景

  3月15日,在湖南省汨罗市罗江镇红花山村,村民驾驶农机在田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一大早,趁着晴好天气,湖南省汨罗市业兴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机队队员们赶到田间,坐上旋耕机。只听轰的一声,5台旋耕机往前开动,泥土被划开,紫云英、青草、油菜被卷起来,再被翻进泥土中,它们将被沤成绿肥,帮助今年的早稻秧苗茁壮成长。

  带队的翁国一腿泥浆,脸上都是汗水,“过去用牛耕田,一头牛一天差不多只能耕1亩,现在机械耕地,搞起来三下五除二,效率高得多,像这种旋耕机,一台机器一天差不多能耕60亩!”

牛年春耕新图景

  在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月形村,村民在搭建育秧大棚(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洞庭湖平原是我国双季稻的主产区。据了解,翁国所在的业兴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种植1000亩双季稻,比去年增加400亩。“有了这些‘铁牛’帮忙,种田确实不再那么累,以前一户顶多种10多亩田,现在全程机械化,可以轻轻松松种百多亩。”

牛年春耕新图景

  3月6日,安徽省颍上县王岗镇农民为农机添加农药。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牛年春耕新图景

  3月6日,安徽省颍上县王岗镇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一台台新型植保机来回穿梭。种粮大户周地帅刚用新型植保机给小麦施了肥,一个劲地向记者夸赞它的高效。他说:“以前人工施肥,一人一天只能施20亩左右,用这台机器,两个人一天能施300亩以上,而且设定好用量参数,可以实现精准施肥,节省成本。”

  在春耕的舞台上,除了力气大、效率高的“铁牛”,还有长了翅膀、功能多样的“飞牛”。

牛年春耕新图景

  在广东台山市汶村镇茭一村,农民驾驶农机翻地作业(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牛年春耕新图景

  在广东台山市汶村镇茭一村,何志辉查看安装在农机上的自驾仪(3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