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走得快更要走得好(产经观察)(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4-07 06:52:02
浏览

  保障范围从城镇户籍家庭拓展至新市民、青年人及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是近年来保障性住房发展的新亮点。2019年底,广州、沈阳、南京等13个城市开展政策性租赁住房试点,探索政府部门给予政策支持、多主体投资、多渠道供给的租赁住房模式,加速让新市民等群体拥有适当、负担得起的住房。

  在专家们看来,通过提供更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让农业转移人口不仅进得来,还要落得下(落户)、过得好,是“十四五”时期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点。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认为,虽然“十三五”时期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在养老金收入、子女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依然存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更多依靠改革。”

  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专家们认为,提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就要确保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落户条件,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其他特大和超大城市的落户限制。

  要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不是以户籍人口,而是以常住人口规模来配置资源。”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长宋晓梧表示,去年出台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落实这一举措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分关键。“比如建设用地的指标如果能跨区域在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就可以缓解人口流入城市土地供应压力,有助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宋晓梧说。

  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专家们认为,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加快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另一方面要持续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产业资本等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补足短板、畅通机制,优化人口、产业和城市空间格局

  “速度快了,票价反而更优惠!”去年底,成渝高铁迎来了历史性时刻——首开“复兴号”动车组提速至每小时350公里,成都至重庆车程由原来的一个半小时缩短至1小时。以成都、重庆两座城市为中心,一个地域相连、经济相融、人文相近的城市群正在拔节生长。

  普华永道全球主席罗浩智表示,随着中国城镇化从快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城市群发展将成为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发展城市群,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提供了重要的商业投资机会。”

  “十三五”时期,我国19个城市群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形态,作为城市群核心板块的都市圈不断优化提升。专家表示,“十四五”时期,需要统筹体制机制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提升都市圈和壮大城市群,从而优化人口、产业和城市空间格局——

  补足短板,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地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玉良认为,城市群中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要协调联动起来,首先要补齐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规划建设好跨省的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为城市群的产业协同互补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