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为何禁不住这些“用塑”习惯(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4-10 09:25:01
浏览

中科院理化所高级工程师、海南省降解塑料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卢波指出,在农业生产中一度被广泛使用的地膜极易碎化,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很强,应该尽快禁止使用。“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使用的地膜标准不同,这就需要替代品具有多样性,但是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地膜替代品,这也是‘限塑’中比较难的部分。”

“塑料替代品种类形式多样,关键是要满足可循环、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要求。”卢波指出,当前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已作为一种新兴材料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涌现,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潜在的替代品”。

除了要找到可循环、易回收和可生物降解的新材料作为塑料替代品外,山西省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加强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的探索也值得借鉴。

“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标准地膜,配合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开展执法检查,推进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姚继广介绍,山西将通过建立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废旧农膜加工企业,实现“企业+回收网点+农户”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提升农膜回收率。与此同时,还将在全省布设320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通过长期定点监测,逐步摸清全省地膜残留污染底数及变化趋势,为持续开展地膜污染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习惯3:不可降解塑料袋价廉易得且方便

“环保塑料袋太轻薄,稍微用力就会戳破。”一位外卖派送员告诉记者,送餐时会担心外包装被戳破、汤汁外溢而多套几个袋子,因此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外卖食品总是会被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

2021年3月,《海南省2021年禁塑联合执法行动方案》出台。根据该方案,海南将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医院、商超、酒店、旅游景区加强禁塑政策落实,并着重在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餐饮集中点等重点领域,港口码头等外来输入重点区域,以及本地企业非法生产、非法储存和批发等重点环节,开展联合执法行动。

这并非海南省首次向“白色污染”宣战。早在2008年,海南就实施了《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海南省人大常委会2009年的执法调研结果显示,“限塑”伊始,塑料污染防治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较之“限塑”规定实施前,2017年海南全省每天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数量不减反增,从100万个增长到320万个。消费者为方便购物,大量购买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尤其是在农贸市场,顾客还在挑菜时,红色、白色的塑料袋就已经被摊主放到顾客面前,免费取用。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北京、上海、杭州、西安、太原等大中城市,不少年轻消费者在商超购物时,还是不习惯随身携带可重复使用的布袋、纸袋,而是选择当场购买塑料袋。在遍布全国各地的小型农贸市场、小超市,因价廉易得且方便,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依然随处可见。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部分农村,“白色垃圾”仍未妥善得到回收处理。其中,既有消费者长期以来形成的消费习惯和“好面子”“图方便”等主观心理原因,也有新型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高、研发进展缓慢、应用推广难等客观原因。

习惯4:懒得想可选择哪些塑料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