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一泓清泉日子越来越甜(办好民生实事③)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4-23 09:59:01
浏览

  近年来,湖北省着力改善农村地区供水条件。长距离引水,解决山区群众饮水难;打深井取水,让更多喀斯特地貌区的老乡获益;规模化供水,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乡亲们喝上、用上放心水。

  “以前经常吃不上水,现在随时都有干净的自来水,生活方便多了!”在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毛坳村村民高庆红家里,原先干旱季节用来储水的红色塑料桶已经不再使用。        

  近年来,湖北努力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让村民从“有水喝”到“喝好水”。

  长距离引水——

  群众告别靠天吃水

  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地处鄂西北,季节性缺水问题严重,秋季有时两三个月不落一滴雨。龙池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位于武陵山区,缺水制约着村子的发展。村里没有水源,找水成了村委会的主要工作之一。20多年来,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柳昌群跑遍邻近的村镇,甚至到外县、外市尝试引水,都失败了。

  2018年初,听说山对面的招徕河村有一口泉。农历正月十六,村委委员吴道远、村民覃仕武一大早就出了门。两人骑了4个小时摩托车才到山脚下,又顺着山路攀爬了两个小时。他们将棉麻藤打成绳,好不容易爬上陡崖。

  “有水,有水!”一股清泉叮咚流淌。顾不得天气寒凉,覃仕武捧起泉水喝了一大口——是甜的!可找到水源的喜悦没持续多久,看着两岸刀劈斧削的绝壁,两人犯了愁:怎么把水引到村里?

  经过多次实地勘查,长阳县水利部门决定从水源地架设一道空中水管,横跨峡谷,用索道将两地相连,长距离引水。

  “1000多米的空中‘飞线’,我做了30多年索道工程也从没见过。”施工负责人田康继介绍,这道“飞线”长达1480米,输水管道全长7500米。龙池村山路陡峭崎岖,施工设备无法进场,工人不得不采用最原始的办法将材料背上山。“飞线”跨度太大,工人只能抓着绳索降到山脚下,再坐木排到对岸,通过小型设备中转3次,把接近10吨重的工程材料和250根钢丝骨架管送达对面山巅。施工时,工人被吊在近700米的高空,用双手将钢丝骨架一截一截地接起来。

  历时近10个月,“飞线”终于架设完毕;15天后,集中供水工程完工。“水通了!”大家奔走相告。妇女们穿上庆祝节日的土家族传统服饰,还有村民专程从外地赶回来品尝山泉水。

  “钻山洞、架飞线、延管网,为了让老百姓彻底告别‘吃天水’,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克服。”长阳县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傅建斌介绍,2014年以来,长阳县充分利用水源,因地制宜采用集中供水和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方式,统筹资金3.2亿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663处、分散供水工程8029处,跨区域调水工程4处,有效保障了农村饮水安全。

  打深井取水——

  更多村民得到实惠

  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喀斯特地貌地下存不住水”。

  “每年干旱季节,村里的一多半纠纷都和水有关。”保康县赵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说,以前,村民经常要步行十几公里到隔壁镇挑水。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里尝试通过凿窖围堰的办法修建大型蓄水池。但由于地质地貌特殊,蓄水能力差,几代人的心血都付之东流。2007年,第五次修建蓄水池虽然成功,但水量、水质没有保障,吃水问题依然无法根本解决。

  转折发生在2017年。时任保康县县长的张世伟探访九路寨村磷矿钻探时发现,随着钻头转动,地下水大量涌出。张世伟得到启示,这几个村子都是喀斯特地貌,既然打磷矿能钻出水,打井或许也能。

  几个月后,第一口井在赵家山村开始施工。“地下都是空的,怎么会有水?”“石头缝里找水?天方夜谭!”村民们不敢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