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APP仍违规以日利率宣传揽客别被最低利率诱惑(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5-12 09:20:01
浏览

  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新宇认为,央行公告将综合资金成本的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明确,解决了法律实践中存在的综合资金成本的范围争议问题,为司法部门处置借贷纠纷案件提供了法规参考。同时,将IRR正式引入了监管规定中,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防止消费者在不知道真实成本的情况下被误导而申请贷款。

  别被最低利率诱惑 实际获批利率往往高很多

  北青报记者发现,很多贷款产品标注的是“年化利率7.2%起”。如果你以为到手的利率就是7.2%,那大概率要大失所望。因为贷款机构会根据多方面因素评估客户的资信和风险等级,客户需要先进行申请操作,在机构审批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最终获取额度和适用利率。消费者获批的实际贷款利率不会都一样,只有最优质的的客户才能享受到最低利率。

  根据北青报记者调查,不同的客户在同一平台享受的贷款利率差异很大,同一个人在不同平台拿到的利率也可能不同,真正享受到最低利率的客户很少,投诉利率过高的客户却很多。

  比如,同样是支付宝借呗,读者王小姐的日利率为0.025%,年利率9.125%,她的朋友张先生却是日利率0.04%,年利率14.6%;而王小姐的微粒贷年利率为10.95%,比借呗高,张先生的微粒贷利率却是12.775%,比借呗低。

  在另一款应用上,明确标注“日利率0.02%起,年化利率7.20%起”,奔着7.20%去的黄小姐最后获批的利率是日利率0.065%,年利率23.4%,是7.2%的三倍还多;她的朋友李先生获批的日利率更是高达0.097%,年化利率34.92%,是7.2%的4.85倍。他们都很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客户真正获得了7.20%年利率的借款。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关“年利率”的投诉超过4万条,投诉内容大多为“借贷后发现年利率过高”。有投诉人反映,一些借贷平台年利率甚至超36%。

  提示

  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

  去年年底,中国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银保监会指出,一些网络平台为获取海量客户,通过各类网络消费场景,过度营销贷款或类信用卡透支等金融产品,诱导过度消费。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要树立理性消费观,合理使用借贷产品,选择正规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警惕过度借贷营销背后隐藏的风险或陷阱。

  根据风险提示,一些机构或网络平台在宣传时片面强调日息低、有免息期、可零息分期等优厚条件。然而,所谓“零利息”并不等于零成本,往往还有“服务费”、“手续费”、“逾期计费”等,此类产品息费的实际综合年化利率水平可能很高。部分营销故意模糊借贷实际成本的行为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或认识。

  还有一些网络平台宣称贷款手续简单,诱惑消费者点击办理,有的机构甚至给未成年人、在校学生、低收入人群等过度放贷,之后进行暴力催收、冒充司法机关恶意催收、针对借款人亲属朋友进行催收,引发一系列家庭和社会问题。

  文/本报记者 程婕 统筹/余美英


(责编:赵竹青、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