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县域商业火起来(锐财经)(2)
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设施短板,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拓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更好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引导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多种模式实现精准对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鼓励各地发挥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县企合作等机制作用,推动对接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脱贫地区加大倾斜力度。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王炳南介绍,当前农村商业领域存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突出表现在农村商业设施水平低、商品服务质量不高、市场秩序欠佳等方面。既有市场主体进入农村意愿不高等市场原因,也有监管力量薄弱等制度因素。下一步,将重点进行四方面升级工作,使农村消费环境实现较大改观。
设施升级。在县城,重点改造升级一批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在乡镇,重点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增加生活服务功能,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在村里,把一批“夫妻老婆店”改造升级为新型连锁便利店,鼓励因地制宜丰富快递收发、农产品经销等业务。
商品服务升级。要引导城市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向农村延伸营销网络,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商品服务,推动更新换代。同时发展乡村旅游、民俗、特色文化、休闲农业等服务,推动农村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
模式升级,即“改造”和“融合”。改造,就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进一步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着力解决农村网购“最后一公里”问题,力争用3-5年时间,做到快递网点在所有行政村全覆盖。另一方面,要推动农村传统商业企业大规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软硬件升级。融合,即在功能上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叠加“商业+生活服务”等功能,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监管升级。“十四五”时期,把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加强市场监管放在突出位置,完善城乡联动机制,加强源头治理,严厉打击农村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
(责编:郝江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