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一体化发展先手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进展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5-21 18:40:01
浏览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下好一体化发展先手棋——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进展

  新华社记者安蓓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一步“先手棋”。示范区成立一年多以来,聚焦“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率先探索将生态绿色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经验。记者近日采访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破壁架桥”打破行政界线

  2019年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印发。方案明确,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

  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面积约2413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约350平方公里)。

  这位负责人指出,省际跨界区域一般距离省会和中心城市较远,容易成为阻滞国内大循环的薄弱环节和资源要素流动的堵点瓶颈。如何在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打破行政边界,成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课题。

  一年多来,示范区作为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聚焦跨区域一体化的共性问题进行系统创新,逐步建立起跨界多部门融合建设的体制机制,使省际跨界区域成为集中展示各省市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平台。

  ——“一张蓝图管全域”。示范区着眼解决省际跨界区域规划底版不一致、规划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探索建立“1+1+N”规划体系,即“示范区全域国土空间规划+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生态环境、水利、供排水、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将是国内首份跨省域共同编制、具有法定效力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

  ——“一个标准管准入”。一体化最大的难点在于打破行政区边界束缚和要素流动“看不见的壁垒”,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针对跨省域投资项目管理体制不统一、产业准入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制订示范区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明确示范区产业发展目录和先行启动区产业准入标准;针对跨省域人才资质认定标准各异,出台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实施方案,修订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最大限度破除限制人才流动的门槛。

  ——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示范区着眼于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各省市分而治之的难题,积极探索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一体化生态保护新路径,充分调动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积极性,建立起重点跨界水体河(湖)长协作制度等6项机制。空间开发利用更注重存量挖潜,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促进生态保护、人文历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未来5年,示范区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将提升近70%,同时保持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空间感觉,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

  ——政府、市场、社会“多轮驱动”。示范区不是传统造城思路,也不是过去的开发区模式,是一体化发展的国家试验田。一年多来,示范区探索建立新型跨区域治理模式,创建各司其职、高效协作的“理事会—执委会”管理推进体制,组建业界共治、双向赋能的开发者联盟,为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体制保障。

  ——共用“一张卡”、共认“一个章”。形成第一批共20项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涵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养老、交通、政务服务等8大领域;出台政策推动青浦、吴江、嘉善三地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职称以及继续教育学时跨省域互认、共享;两区一县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覆盖三地参保人员231万;5条跨省公交线路12条跨省毗邻线路串联起三地几大古镇和重要景点,日均服务旅客出行近万人次……老百姓切实感受一体化发展的好处与便利。

  “挂图作战”推动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