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生纯粹惟愿“医食无忧”精魂不老国士风骨长存(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5-24 12:29:01
浏览

“世界医学发展得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还是个薄弱学科,我国的肝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你真有志向的话,可以朝肝脏外科的方向发展。”1956年的春天,当时已是第二军医大学主治医师的吴孟超,在恩师的指点下,开启了与肝胆外科的“一世情缘”。

1958年,听到一位外国权威“中国肝外科要达到国际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的断言后,吴孟超当晚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字。此后,他从解剖理论到手术方法,在肝癌的治疗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除了一颗坚定的爱国心,支撑吴孟超70余年行医道路的,是对病人的一腔热情和无私爱心。

“他是一名纯粹的医生。”身边的人这样评价他。作为医生,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替病人算账,并以此教导年轻的医生们。

从医几十年,他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在冬天查房时,把手在口袋里捂热后再做触诊。不仅如此,在每次为病人做完检查后,他都要帮他们把衣服拉好、把腰带系好,并弯腰把鞋子放到他们最容易穿的地方。“对我们医生来说,这只是举手之劳,但病人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吴孟超说。

平时,吴孟超要求医生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用哪种。他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也从不用专门的器械。“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在吴孟超眼里,病人比天大,任何事都比不了。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确定第二天上午谈话。医院考虑到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吴孟超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考核组的同志不解:这是位什么病人?怎么这么重要?第二天下午谈话时,吴孟超解释:“是一位河南的农民,60多岁了,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让你们等我了。”

同事们还记得,2007年冬,吴孟超接诊了从江西专门找来的一名患者。这位身受肝硬化和肝癌双重折磨的患者,因病情复杂,已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当时已年近九旬的吴孟超亲自为患者制定手术计划。有人好心劝他,这么复杂的手术别亲自上了,万一失败就会晚节不保。吴孟超当时很生气:“我不怕手术失败,更不怕晚节不保。想方设法为病人解决问题才是我的晚节!”

直至97岁高龄,吴孟超仍坚持每周做两三台手术。他曾说,“只要能拿得动手术刀,我就会站在手术台上。如果真的有一天倒在手术台上,那也许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如今,吴孟超亲手带出了四代徒弟,包括一百多名博士、博士后。现在,他们大都已成为我国肝胆外科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心系苍生,国士无双。如今,我们仰望星空,茫茫宇宙中,有两颗特别的小行星:一颗是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一颗是编号为17606的“吴孟超星”。两位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大爱精诚,将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 


(责编:赵竹青、章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