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时尚”还需成习惯
原标题:垃圾分类“新时尚”还需成习惯
日前,北京全民垃圾分类参与率达到90%。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有了越来越深厚的群众基础,但要在全国城市真正把这件“关键小事”办好,还需进一步调动发挥每个市民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循序渐进。现阶段,对多数城市而言,分类原则“宜粗不宜细”,垃圾分类的标准、流程应简便易行,让群众容易接受。简化垃圾分类逻辑、设置通俗易懂的分类标准,可以大大提高人们的分类意愿。比如,按照“容易烂”“不容易烂”“能卖钱”“不能卖钱”等分类,让老百姓一听就懂,易接受、易操作、易执行、易坚持。
其次,可以奖惩并举。5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开出首张针对个别单位的垃圾分类罚单。在社区及市政执法人员多次上门宣传劝诫的情况下,某超市仍存在未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违规行为。很多国家都有禁止乱扔垃圾的法律,也有鼓励废物回收、减少垃圾量的奖励举措。有的国家还实行了饮料瓶退还押金制。
目前,我国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以倡导为主,缺乏约束力,对居民个人参与垃圾分类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需要通过立法来强化。可喜的是,很多地方已迈出奖惩并举的步子,广州在垃圾分类有罚则之后,也推出了奖励规则;福建漳州的“互联网+智慧垃圾分类”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为主动分类投放垃圾的家庭自动计算积分,作为兑换奖励的依据。垃圾分类不应只有“软约束”,而需要通过顶层设计落实责任,强化宣传引导、奖惩并举,才能使每个居民真正成为垃圾分类的行动者、建设者,而不是旁观者、批评者。
此外,还要关注重点人群。2018年有一部很火的纪录片《日本的学校午餐》,孩子们吃完午饭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牛奶盒压扁,然后由一名同学把全班的牛奶盒纸片冲洗晒干,第二天送到回收站。孩子是垃圾分类的未来推进力量,从娃娃抓起,教会他们行之有效的分类方法,让其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分类才能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目前,国内很多地方都针对老年人开展了垃圾分类的培训宣讲活动,事实上,有余力有热情的老年人不是推进垃圾分类的困难户,完全可以成为主力军。
惟有每个居民都真正履行责任,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出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才能凝聚力量打好垃圾分类这场全民持久战。
(责编:赵超、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