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潜力有多大?(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5-26 11:32:01
浏览

“由于县城内没有民用公共充电桩,购得新能源汽车后,意味着还要在小区购买一个拥有产权的车位,才有安装家用充电桩的资格,而且其大多数不支持快充,对于我每天近100公里的出行需求,显然成本过高。”李祥说。

据中国电动车百人会调研显示,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公共充电桩保有水平仅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总保有水平的17%、6%和2%。中小城市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生态构建不完整,既对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推广积极性有一定的制约,也加大了消费者的观望态度。

与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保养费用较低,但具体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落地,却仍有难度。

“在我们县城,大大小小的汽修厂近20家,可以轻松满足日常保养需求,还要比4S店实惠。新能源汽车虽然保养费用低,却必须要到市里的4S店进行维护。”李祥说。

有了配套设施,新能源汽车下乡才能更好落地。

对此,梁威建议,首先,应加大完善公共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充电的便利性;其次,新能源汽车企业须针对乡镇及农村地区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场景,开发高性价比、实用的车型;最后,引导新能源汽车经销商布局乡镇及农村市场,增强售前服务与售后保障。

同样的问题对于刘老师来说,则相对少了一些烦恼。她说:“我家住一楼,停车充电相对比较方便,每周一次充电完全可以满足出行需求。但如此充电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此外,冬天电池衰减、充电速度变慢,县城内缺乏民用公共充电桩等问题依然存在。”

新能源汽车增量已成趋势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

2020年1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中国汽车销量数据: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的销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但将其放入汽车市场的“大池子”里看,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仅占汽车总量的1.75%。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有关技术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新能源汽车融汇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变革性技术,推动汽车从单纯交通工具向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转变……”2020年11月,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具体发展愿景:即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为提高新能源汽车在下沉市场的认可度,近年来,中小城市和农村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国家层面,如2020年7月工信部等三部门组织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当前,第二轮活动已经在各地陆续铺开,给与消费者更优惠的购买和使用政策,一定程度弥补了推广初期新能源汽车相对燃油车的竞争劣势。地方层面,如驻马店、柳州、三亚等地制定了新能源车或充换电基础设施等相关发展目标。

以柳州为例,2020年该市新增新能源汽车31918辆,全域汽车电动化率达9.5%,电动汽车出行率约30%。截至2020年底,柳州市共投入建设运营公共充电桩站点608个、国标充电枪7346个,帮助个人用户建设11136个专用充电插座……,近年来,柳州市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的优势,积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和引导全市消费力量,形成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柳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