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培育科学家精神(创新谈)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6-07 06:42:07
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把毕生精力献给科技事业,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书写科学家精神的历史。早在1953年,23岁的袁隆平就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医70余载,吴孟超完成了超过1.6万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了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推动我国肝病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用仁心妙手呵护着人民的生命健康。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袁隆平、吴孟超、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他们矢志报国、服务人民,都是践行科学家精神的榜样。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具有崇高境界的科学家是“精神灯塔”,能够为科技发展引领航向。从众多优秀的科学家身上,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样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鼓励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科技工作者践行科学家精神,而且需要全社会精心培育、努力维护科学家精神。特别是要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不断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不良倾向,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要大力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良好氛围,推动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蔚然成风。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07日 19 版)

(责编:袁勃、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