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闯”字精神大连金普新区用深化改革挖掘发展新动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不断进行的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级新区设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要成为新机制、新政策、新模式创新的策源地和先行先试的试验田。
辽宁大连金普新区是我国设立的全国第十个、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是在中国第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开发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保税区—大连保税区、中国第一批旅游度假区—金石滩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金州区基础上成立的功能区。
日前,在“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网络主题活动金普新区专场云座谈会上,金普新区党工委委员赵东告诉记者,近年来,金普新区从破解多年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入手,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完成了许多看似难以完成的任务,金普新区正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转折性变化。
体制机制之变让发展充满活力
据了解,近年来,金普新区以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推进深化改革,针对“边界不清、职责泛化、政出多门”等问题,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了党政机构、事业单位、街道、国有企业、自贸区和园区法定机构改革。
赵东告诉记者,经过不断改革,目前金普新区机构数量大幅精简,职责边界彻底厘清,干部结构全面优化,干部身份完全理顺,园区回归主业、剥离社会事务、恢复经济功能,构建“新区统领、三区协同”管理架构,打造“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人没市场”的用人机制,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用人导向。
“整个改革过程公正规范、波澜不惊,实现了预期目标、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效果。”赵东表示。
据了解,在大连金普新区成立时就定下了其重要的战略定位,其中就包括体制机制创新与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先行区。“十三五”期间,金普新区党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数量精简压缩90.5%。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开通金普一号“马上办”专线,“一网通办率”位居大连市前列;制定出台系列“金十条”优惠政策,“山海关不住、投资到金普”的品牌效应不断突显,新区营商环境进一步改善。
重拾“闯”字精神 勇当园区改革排头兵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而园区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环节和先行先试的关键点,备受关注。
金普新区党工委编办副主任袁清艳告诉记者,近年来,大连金普新区重拾“闯”字精神,突破路径依赖,打破体制藩篱,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在2020年勇担法定机构改革试点任务,为东北地区园区法定机构改革开辟新路径。
据袁清艳介绍,在园区改革的探索中,金普新区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绩,并总结出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首先是组建法定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在金普新区所属大连自贸片区(保税区)、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大连普湾经济区组建新的管委会,为具有机关法人资格的法定机构,取消编制管理,建立市场化机制。
其次是打破“铁饭碗”,创新人事管理制度。试点园区除管委会主任为公务员外,其他人员均为法定机构工作人员,不保留原有身份,不对应行政级别,参加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管委会副主任职位实行竞争选拔制和任期目标制,法定机构工作人员实行聘任制。建立末位淘汰制,每年淘汰比例为2%至5%。
再次是“以绩效论英雄”,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因事设岗、以岗定薪,建立不唯身份、不唯资历,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收入分配机制。根据园区特点和发展阶段等进行差异化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园区工资总额核定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