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6-13 11:24:06
浏览

标准制定是制造业竞争力的“皇冠”。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以“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为核心的品牌建设制度体系,打造了“浙江制造”区域公共品牌。截至2020年底,“浙江制造”标准累计达1979项,认证证书累计达1679张。2020年浙江省“品字标”企业营业收入9417.5亿元,同比增长4.6%;利润总额1186.7亿元,同比增长18.5%。

在品牌赋能之外,浙江省还突出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扎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徐旭表示,“今年,浙江要围绕打造标志性产业链,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县一经验’,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中小微企业依然是重要着力点和突破口。近年来,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创新实施融资通畅工程、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打造隐形冠军单打冠军“雏鹰行动”等一系列惠企政策,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此次《意见》进一步明确,要促进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提升经济循环效率

《意见》指出,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要在率先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畅通经济良性循环。

有市场人士表示,循环畅通、流动有力是经济发展动态系统有序运转的基础,也是构建高质量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形成经济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需要立足浙江实现国内、国外等多方面需求的良性互动。此前“两中心三地”已被浙江列入“十四五”期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两中心三地”是指,形成新型消费中心、数字贸易中心,打造高质量外资集聚地、高层次对外投资策源地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陈甬军表示,浙江正在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不仅对全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还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陈甬军认为,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可以充分发挥浙江的比较优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强浙江整体产业结构的优越性和竞争力;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立足扩大内需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对接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近年来,浙江的营商环境颇具吸引力。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等部门出具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1)》中,浙江在省级政府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上位居第一;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中,浙江入选标杆数量位居第一;截至目前,落户浙江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87家;2021年1―4月,浙江实际使用外资74.7亿美元,同比增长50.5%,规模居全国第三。

良好的营商环境背后,是浙江市场经济四射的活力。数据显示,浙江全省共有市场主体834万家,2021年新增69万家,每8个浙江人中就有1个是“老板”;浙江有96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800万浙商遍布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