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逐梦空间站时代,“神十二”箭在弦上(2)
几句简短的问答背后是无声的默契和信任。杨利伟成功返航后,在欢迎仪式上又见到了这位工程师,他们笑着拥抱,共同庆祝中国首次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杨利伟对工程师说:“咱们又见面了,馆长。”
这位工程师后来一直被杨利伟称为“馆长”。
接续奋斗,载人航天一步一脚印
时间来到2005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2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六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10月16日,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安全返回。那次任务实现了“成功发射、正常飞行、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的任务目标,突破掌握了载人飞船“多人多天”在轨飞行关键技术,积累了人在太空较长时间驻留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年后的2008年9月25日,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七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入轨。9月27日,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任务实现了“准确入轨、正常运行、出舱活动圆满、安全健康返回”的任务目标。那次任务中,中国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实现了空间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重大跨越。
那是景海鹏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当时的他还不知道,他还会随神舟九号、神舟十一号,第二次、第三次飞向太空。
三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景海鹏一次比一次状态好。他曾公开谈到三度飞天的感受,第一次是“激动”,第二次是“幸福”,第三次则是“享受”。
“神七”任务的重点是出舱。景海鹏早在“神六”任务后就攒着一股劲儿,制定了“魔鬼训练计划”,利用3年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特别在低压舱、舱外服理论与操作技能方面做了重点准备。漫长而艰辛的努力过后,他终于在2008年和战友翟志刚、刘伯明一起携手圆梦太空。那个时候,距离他加入航天员队伍已过去整整10年。
十年卧薪尝胆,一朝一飞冲天,但景海鹏丝毫不敢懈怠:“人膨胀起来太容易了。”任务凯旋之后,他最先做的就是“归零”,成绩归零、心态归零。执行“神九”任务,面临着我国首次手动交会对接,这对所有航天员和教练员都是全新挑战。
按照训练计划,共同科目训练期间一周每个航天员最多安排两次对接训练,每次1个小时左右。景海鹏给自己定的计划是不管训练多忙多累,每天晚上必须拿出1个小时进行加练,每个周末必须拿出1个半天加练。就这样,从2009年到2012年,在“神九”任务考核之前,他已经练了2000多次,是教材大纲规定次数的两倍。
功夫不负苦心人。2012年6月16日,景海鹏带领刘洋、刘旺再上太空,实现了二度飞天的梦想。
返回地面之后,面对身边“一切功德圆满”的声音,景海鹏有自己的打算: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他继续全身心投入备战“神十一”任务中,并再次顺利入选乘组。
“神十一”任务是我国所有载人航天发射中科学实验最多的,总共安排了4次跑台装置验证实验,它们都是在模拟失重环境下进行。前两次实验时,景海鹏和陈冬在跑台上没找到任何感觉,连走都走不成样子,天上地下的参试人员都倍感压力。经过反复训练、琢磨要点,终于,在“神十一”任务的太空跑台上,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景海鹏和陈冬自如跑步的样子。
“天和”出征,开启空间站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