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IPO发行常态化
原标题:理性看待IPO发行常态化
今年上半年,我国IPO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翻番,分别约占全球IPO数量和筹资额的29%。
这是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安永发布《中国内地和香港IPO市场》报告披露的信息。数据表明,市场上有人认为今年IPO发行收紧一说并非事实。
近年来,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起步,再到创业板实施“存量+增量”改革,注册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直接融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截至2020年末,我国直接融资比重持续提升达12.6%。
从数据看,近三年A股IPO数量均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A股IPO数201只,融资总额为2533亿元;2020年A股395只新股上市,融资总额为4719亿元;2021年上半年A股250家公司IPO,筹资超2100亿元人民币,IPO数量和筹资额同比增长109%和52%。
由此可见,A股IPO并没有收紧,而是保持了常态化发行,且增速还不慢。2021年上半年,注册制IPO数量和筹资额均超过核准制,IPO数量和筹资额占比分别为70%和59%。
再用国际眼光观察横向比较,2019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公司共有285家,其中有65家SPAC(专门用于收购和并购的空壳公司),43家在OTC市场挂牌,真正在纽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交易的实体公司总共177家,而我国A股IPO有201家。2020年,我国A股IPO数量385家。美股市场上除去SPAC有430宗IPO交易,数量上已接近,但是美股市场上市企业来自全球。如果按交易所排坐,20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IPO数量全球第一。
IPO数量和金额,不仅体现市场人气,更是经济环境景气度的指标,也是新兴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风起云涌,目前A股IPO的数量和融资数额体量已经很大,具有了相当大的全球竞争力。
要看到,过去长期形成的企业排队上市的“堰塞湖”当下已得到极大改善和疏通。如果按目前这样的一年近400家上市的速度,那么不远的将来恐怕又操心出现储备企业需要时间培育的问题。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新股发行常态化同样重要,不可偏废,更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虽说注册制下把上市权力还给市场,坚持以信息披露为中心,但这不意味着不审不管,更不意味着放松审核要求。稳妥处理好注册制改革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系至关重要,同时也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发行秩序。
当下,国际经济发展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为了A股市场的稳中求进、健康发展,在发行节奏上,还要综合考虑市场承受力、流动性环境以及一二级市场的协调发展,从而积极创造符合市场预期的新股发行生态。
之所以有一些市场主体有IPO收紧的感觉,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对于注册制的理解过于片面和理想化;另一方面又对注册制的新要求新形势还不适应。
注册制下,“穿新鞋不可走老路”,要落实新证券法的要求,对中介机构的责任压得更实了;加强股东信息披露监管,明确穿透核查等相关要求,最大限度防止欺诈发行和违规操作;完善科创属性评价体系,强化对“硬科技”要求的综合研判等。这些都是在为全市场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创造条件。
(责编:赵超、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