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遗症”来袭,通胀预期如何管理(2)
PPI指标上涨的背后,其实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20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铜、铝、石油、铁矿石的价格更是涨幅较大,连硅料等以往波动不大的上游原料也出现上涨。而这已经使得一些下游行业受到直接影响。
4月份,可口可乐宣布将会根据通胀情况相应提高饮料价格,这主要是因为易拉罐的原料铝已经涨价。相比一年前,铝价每吨上涨近6000元。国际日化巨头宝洁公司也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因为树脂和纸浆等原材料成本上升,以及运输费用增加,将从9月开始提高婴儿产品、成人纸尿裤和女性护理用品的价格,涨幅为5%-9%。
中金公司分析认为,去年11月以来,“国内需求+海外供应”(铁矿石等)、“国内需求+国内供应”(螺纹钢等)、“海外需求+海外供应”(原油等)的三梯队轮动,是通胀上行的主要推手。此外,下游涨价传导没有结束,电子、汽车、橡胶等供给受限产品的价格仍有补涨空间。根据中金公司分析师的预测,有的产品PPI仍可能有10个百分点的上涨空间。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等多家机构最近发布的《CMF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21年中期)》认为,上半年,CPI涨幅企稳回升,但仍处历史低位,反映了需求持续复苏但仍不及供给强劲;而在全球制造业回升、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持续、低基数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速上涨,推动PPI涨幅较快上扬。
《报告》还对比了CPI与PPI、生活资料PPI与生产资料PPI等指标,发现当前价格传导机制仍不顺畅,需求尤其是消费复苏还不充分,处于中下游行业的企业的成本分摊压力较大。究其根源,全球制造业生产的回暖、欧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联储维持流动性极度宽松、大宗商品出口国疫情导致产能减少等因素,共同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出现了较大的涨幅。
万喆认为,随着全球疫情逐渐好转,供给在有序恢复,大宗商品价格将会趋向正常化,“这一轮涨价可能已经到达周期性高点”。不过她也提醒,要注意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和转移,一方面,全球供应链完全恢复还要假以时日;另一方面,各国在疫情中普遍面临供应链断裂的风险,因此纷纷吸引企业回流,未来全球供应链可能会发生明显转移,这可能会支撑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升。“未来供应链(的挑战)可能比通胀更重要、也更深远。”
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撰文指出,这一轮全球通胀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取决于全球刺激总需求的宽松宏观政策,尤其是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何时收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应该以美国通胀持续上行为前提。而通胀持续上行又应该以中国经济进入过热状态,产能瓶颈浮现为前提。因此,他判断在此轮全球经济景气上行趋势结束之前,中国经济景气将进一步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