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气象工作如何对标
原标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气象工作如何对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期间非常关键。气候治理能力的提升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是促进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不仅要加快推进国家层面的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建立跨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协调工作机制,系统性研究、研判和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统筹管理和协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还须推动形成国内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合力,从产业、行业、科技、金融、财政、贸易、税收等多方面加快出台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推动我国投资方向和投资模式向碳达峰和碳中和调整转移,加快我国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同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增强机制、议题、概念的设置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更是一项长期任务。碳达峰、碳中和涉及的领域很广,“十四五”时期,如何通过改革和结构优化,打造一个高效的、涵盖不同层次的气候变化工作体系?一是围绕国家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丰富的科学数据、产品服务等进行研发,为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提供决策咨询能力,保障气候安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二是不断提升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能力,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而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加强观测体系建设的系统性、全局性,强化研究结论的自主性和国际可比性;积极适应和推动我国气候治理从参与向主导、引领发展,做到精准研判。三是由于受不同区域的复杂气候条件影响,气候变化的长期预报、预测能力对不同行业的产业布局、选址极为重要,需要开展前瞻性研究和科学评估,以提升对气候资源的精准化预报和防控重大风险的气候服务能力。四是在气候变化方面,要根据全球和区域气候系统模式进行创新开发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形成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可比水平的气候系统模式,以深度参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为气候变化新时代的中国内政外交提供重要支撑,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权益,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面对国际气候治理的新形势,在“十四五”及相当长一段时期,要为全面提升我国气候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努力。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气象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治责任,要立足应对气候变化基础性科技部门的定位和职责,主动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研究科学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战略路径,充分考虑各行业、各地区发展水平、气候资源禀赋特点、产业与能源结构特征等研究制定气候治理地方规划,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二是坚持绿色发展,进行科学评估。注重气候资源监测,推动科学开发、利用与保护,特别是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典型脆弱地区影响的监测。提升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精细化监测,对大规模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风险普查,科学评价特定区域开发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影响,为开发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科技支撑。全面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服务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科技支撑能力,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全球气象综合观测、气象大数据等手段,深化气候变化科学基础性研究。另一方面,要开展碳汇潜力监测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碳收支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四是坚持开放共赢、汇聚强大合力。继续发挥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作用,做好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进一步开展气候治理国际合作,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持续实施。加强与科技、能源、生态环境、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促进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做好部门间政策衔接。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提供更多优质生态气象公共服务产品,反对奢侈浪费,鼓励节能减排,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社会公众新风尚。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严峻挑战。作为新时代气象工作者,必须变危机为先机,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助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作出新的应有贡献。
(责编:赵超、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