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展开“数字羽翼”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16 09:44:07
浏览

文化产业展开“数字羽翼”

 

7月2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和孚镇文化综合站内,浙江理工大学学生正通过直播的方式,介绍讲解当地红色文创产品。
  张 斌摄(人民图片)

 

非遗直播、“图书外卖”、文创推广平台……近年来,以“文化+科技”为基础的“新文创”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对于中小型文化企业来说,尤其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文创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

新兴非遗品牌齐“上线”

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传统技艺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近年来,一批新兴非遗品牌崛起,新一代非遗传承人纷纷转型线上拓展市场。

成立于2017年的“汝山明”是一个专注于汝瓷的年轻非遗品牌,创始人李可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河南汝州向父辈学习技艺,成为汝瓷制作技艺的新生代传承人。李可明将传统技艺与创意设计融入汝瓷产品,其创作的“汝醉”酒具及“月光宝兔”“蟹蟹汝”系列产品,通过年轻人熟悉的众筹、直播等网络营销模式,一上线就广受欢迎。经过几年的品牌沉淀,“汝山明”已拥有将近20万的忠实用户。

“穿月楼梳篦馆的每把梳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包括梳子的木质种类、造型含义、篦箕巷的传说等。”身着汉服、头戴梳篦的“80后”女孩郭隋曦在直播中这样介绍商品。她是“穿月梳饰”品牌创始人,在日本留学、工作6年后回到家乡江苏常州创业。“将常州梳篦做成精品,让传统和时尚交融,这是我的信念。”郭隋曦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汉服及传统非遗文化,通过直播推广宣传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类似汝山明、穿月梳饰这样新兴的非遗品牌还有很多,它们成立时间不长,或以非遗产品的创新设计为发力点,或立足非遗故事的现代演绎,巧妙地通过互联网营销推广方式将品牌融入消费者生活中。

近些年,电商平台助力越来越多新兴非遗品牌进入大众视野,在年轻人中掀起一阵阵“国潮”热。在文旅部、商务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支持下,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等平台日前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共7000余家非遗店铺、6万余种非遗产品参与线上线下销售活动。据了解,京东等利用平台大生态的优势,一方面将非遗机构与作品带入更广泛的营销体系中,让非遗产品更好地实现价值变现,一方面促成传统手艺与大品牌创新携手,使更多符合当下消费者需求的非遗产品上线。

“当前消费方式转变要求中小企业只有转型才能触达市场和消费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培丽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中小企业转型是必然的,不仅包括通过互联网、数字化等改造升级,而且还包括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的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虽然有资金等各方面的劣势,但关键还是观念的转变,不见得一定是进行大的研发投入、开创性的大创新,可以循序渐进地开展。中小企业的创新和转型可以是模式的、可以是业态的,也可以是产品品种、品质和品牌等各方面。”

实体书店“翻开新的一页”

“我试着点了图书外卖,很快就送来了。”家住北京海淀的郭先生从美团外卖骑手手中收到了自己30分钟前下单购买的新书。当前北京已有多家实体书店入驻外卖平台,开启“图书外卖”营业模式——急需购买图书的读者可以像点外卖一样一键下单、快速收到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