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17 09:14:07
浏览

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

 

  香港市民在香港会展中心一睹月壤真容。
  新华社记者 李 钢摄

 

  日前,“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及部分月壤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出。展览人流如潮,一票难求。能够一睹月壤真容,让来参展的香港市民十分激动;香港科学家参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事迹,更让大家深感自豪。

  “香港科技界有能力在国家太空探索及科研发展上担当重要角色。”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说,为国家航天项目作出有意义的贡献,既提升香港民众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更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梦想启蒙,自制相机激发创意

  5月15日7时18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

  这其中有香港科学家的贡献。对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容启亮和他的团队来说,“天问一号”的成功着陆意义尤其特殊:搭载于火星探测系统上的仪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又称“火星相机”)正是由他的团队牵头研发,用以监视火星车着陆后的初始化状态及周边环境。

  “火星相机相当于探测器的‘眼睛’,很高兴我们不负期望。”得知“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容启亮难掩自豪与激动。从自制相机、到勇闯宇宙,他与摄影的不解缘分,早在年少时就埋下了种子……

  上世纪50年代,容启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香港家庭。在玩具短缺的童年,容启亮开动脑筋、大胆尝试,自制出各类游戏,常常与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

  踏入中学,思维活跃的容启亮成为老师眼中的调皮学生。不多久,兴趣广泛的他就创立了摄影学会,并成为第一届会长。然而,“玩相机”在当年实属一件奢侈的事,普通中学生根本难以负担。

  没有相机怎么办?容启亮就去捡别人不要的破旧镜头和零件,回家自行组装。“造一个箱子,找一块玻璃,再安一盏灯,这就成了一台相机。”在黑白照片的年代,睡房床底便是他用来冲晒照片的临时“暗房”。

  “只要是感兴趣的事,无论多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回顾往昔,容启亮感慨,成长过程中的资源匮乏,正是激发自己创意的“启蒙老师”;不轻言放弃的性格,更造就了他今日苦心钻研的科学精神。

  2013年,容启亮率领其团队研发的“相机指向系统”随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软着陆,这是国家探月工程首次采用香港研发和制造的精密航天仪器;2019年,这款相机指向机构再次随嫦娥四号升空,见证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全力以赴,攻克工程学“终极挑战”

  “一项发明必须经过多重审批和试验才会被国家选中,哪怕是很小的失误、哪怕只错一次,你就已经输了。”2017年,容启亮获邀参与国家首个火星探索任务,他一方面深感荣幸,另一方面则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态,全力以赴。

  虽已成功研制多款精密的航天仪器,但每次开启新的航天项目,研发过程都要从头做起,火星相机亦不例外。时间短、任务重,容启亮直言自己几乎每天都在协调解决各类技术问题,“试验最紧张的时候,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容启亮手持银白色的“火星相机”样机,向记者示范它的操作方法和运作原理:“我们为这款相机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一体化热流防护设计、测试及品质控制方案’,将民用零部件一步步提升至航天级别,每个步骤都经过严格把关及筛选,这是同类设计第一次应用在航天科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