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财经眼)(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19 06:57:07
浏览

  2016年,人民银行、财政部、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2021年人民银行提出构建包括绿色金融标准、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激励机制、产品创新体系、国际合作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发展绿色金融关键在于培养长期投资理念,增强绿色投资能力。”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说,从传统视角来看,绿色融资项目普遍存在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收益相对较低、风险较大等问题,可能缺乏商业可持续性。但随着绿色资产的投资价值越来越受到认可,那些具备专业绿色投资能力和先进风险控制体系的金融机构会更具市场优势。

  绿色产业和绿色转型发展能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及生物制造、新材料等绿色技术的日益成熟,可推动各行业降本增效,在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带来可观的环境效益。”绿动资本董事长白波介绍,以生物制造为例,由于基因测序和编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使得生物合成的成本下降,效率提升,原来一些化合物通过化学合成途径难以完成,现在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合成。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流程变短,也能避免重污染。

  绿色产业涉及领域广阔,专业性强,金融机构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慧眼识珠,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服务。“绿色金融不仅涉及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直接降低碳排放的产业,还涉及碳汇、碳捕集技术等负碳排产业,这些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研究负排放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减排效果,提高对绿色项目的识别把控能力。”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说,“与传统产业相比,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更加复杂,不仅有传统信贷风险,还有气候和环境等风险,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管理能力也要相应提升,对客户的气候与环境变化风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以及可视化、可量化管理,探索进行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

  许多金融机构正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工商银行把环境与社会风险合规要求纳入投融资全流程管理。中国银行正在研究开展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兴业银行构建了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集团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推出排污权抵押贷款、碳资产质押贷款、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等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并建立了一整套先进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绿色金融发展

  多方协同,完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为绿色产业引入更多社会资金

  绿色金融加快发展需要各方积极推动,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

  ——要引入更多长期资金。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仍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主,但其期限和规模难以与绿色项目的周期和资金需求量相匹配。在短期内,投资收益和风险不平衡,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商业可持续性。

  “未来应该引入更多注重长期投资的股权资金,发展绿色股权投资等创新型绿色金融业务。可以鼓励银行、保险等具有规模优势的金融机构与具备专业投资经验的绿色股权基金合作,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也可以发挥国家级基金、财政类资金和地方引导基金的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绿色产业投资。”白波说。

  ——要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曾刚指出,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国际主流标准存在差异,同时国内不同机构制定的标准也尚未达成一致,绿色项目认定口径、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要求不尽相同,这会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比如,在绿色债券发行中,由于没有统一、严格要求引入权威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强制进行信息披露,投资者很难形成对债券发行条件和发行价格合理、全面的评估和测算。下一步,应健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体系,统一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强制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