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4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增至7900万人(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19 16:02:08
浏览

截至目前,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48条河流生态补水达59亿立方米,其中,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段回补37.89亿立方米。河湖水质提高,水生态系统修复,区域水环境质量和宜居性明显提升。

如今,河南、河北境内白河、滏阳河、七里河、瀑河、大清河等多条河流水清岸美。白洋淀蓄水量达3.6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达267平方公里,水质持续好转,湖心区水质稳定为四类,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天津市海河水位升高,河道水质明显改善。北京永定河、潮白河水量丰沛,重现清水灵动、鸟语蛙鸣的自然景观。

6月7日至7月9日,中线工程向滹沱河、大清河等河北省多条河流实施夏季生态补水,中线总干渠补水总量达1.14亿立方米。此次补水,助力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子牙河、子牙新河等已断流的河道重现生机。

补水后的滹沱河,流水潺潺、波光粼粼。与2018年补水前相比,滹沱河沿线两侧10公里范围内,地下水水位回升0.54米。良好的水环境带来了生态的改变,滹沱河广阔的水面有效调节两岸的温度和湿度,对温度的调节在4℃左右,湿度调节超过20%,生态回补效果明显。石家庄市启动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经过整治和修复,石家庄市形成了2680.54公顷水面、10398.82公顷绿地。

由于南水的持续补充,近年来,北京逐步关停自备井、大幅压采地下水,还利用南水向重点水源地及城市河湖补水,地下水水位显著回升。水务部门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北京地下水水位开始“止降回升”,目前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已累计回升3.72米。

枯泉复涌了,延庆、昌平等京郊地区干涸多年的山泉,在通水后陆续出现了复涌现象。臭水沟“摘帽”了,居民使用后的南水进入再生水厂处理后,再注入河道,凉水河、清河、北运河等曾被冠以臭水河的城市河道终于“摘帽”,河边的居民楼都升级成了“河景房”。充沛南水,源源不断为北京注入新活力,让北京构建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新格局。

精准调水 确保“三个安全”

站在守护生命线的维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推进了科学管理,提高工程运行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水利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调水4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增至7900万人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水利部供图

实施“双精维护”,强抓工程安全。一方面实施“精准定价”。对工程土建、绿化日常维修养护项目,列出标准化工程量清单,提高项目定价的透明化、科学化。另一方面,实施“精细维护”,从编制维修养护项目方案,到选择维护单位;从评定过程质量进度,到安全文明施工,每道环节求精、求细,打造了生命线精品工程。

为确保供水安全,中线工程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建设自动化调度闸控系统,实现水位、流量、闸门开度等调度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各类闸门的远程自动控制。结合全线的水情、工情,科学制定和下达调度指令,各级调度机构精准开展输水调度。“统一调度、集中控制、分级管理”,实现了调水过程自动化、远程监控可视化、运维管理信息化。

为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中线工程建立由“1个中心、4个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构成的水质监测体系,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水体进行定期“体检”。通过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等智能设备与工程巡查、水质日常巡查、警务室人员实现联动配合,及时发现并处置水质异常情况。中线建管局北京分局水质检测员李燕说:“惠南庄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天开展4次监测,监测12项指标参数。目前中线工程水质稳定或优于地表水Ⅱ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