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数字人民币发行应用机制打造可靠金融基础设施(2)
三是推广应用面临挑战。E-CNY白皮书将数字币定位为“可靠稳健、快速高效、持续创新、开放竞争的金融基础设施”,这一定位可谓任重而道远。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主要以“红包”形式投放,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推广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消费场景和时限均较为严苛,与居民银行存款无法正常兑换,且“不能转给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人民币“红包”目前只是央行数字货币的预热版本。目前中国民众基于电子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工具(如微信或支付宝)的支付习惯根深蒂固,加上目前数字人民币不计利息,其吸引力可能大打折扣。
四是风险管控面临挑战。首先是信息泄露的风险管控问题,民众在许多小额、分散、涉及自身隐私的零售消费领域有着较强的匿名支付需求,E-CNY白皮书提出了数字人民币“小额匿名、大额依法可溯”的原则,未来亟待防范数字人民币交易信息的泄露问题,严格落实信息安全及隐私保护管理。其次是金融脱媒的风险管控问题,数字人民币的大量投放可能会挤出现金,并降低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的稳定性,引致金融脱媒问题。再次是冲击货币政策的风险管控问题,例如,数字货币的发行还考验央行的信用管理能力,在利率下行的预期下民众倾向于将银行存款转化为数字现金以规避风险,造成货币乘数下降进而影响金融全局的流动性。
完善相关机制多目标统筹兼顾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应用要坚持多目标统筹兼顾,完善其发行、运营、推广的相关机制,实现数字人民币便捷性、安全性、普惠性、隐私性、合规性、可扩充性等特征的辩证统一。
一是不断总结区域试点经验,优化数字人民币的技术路线和运营机制。科学评估,谨慎决策,防范数字人民币运行中各类新型衍生风险,坚持从实际需求出发来优化数字人民币这一“新供给”。
二是加强可信技术研发,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安全加密、身份识别、零信任等特定技术的研究,强化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属性,在符合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的前提下,切实保护个人隐私数据,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提供更加友好的数字人民币用户体验。
三是运用科技手段监测分析数字人民币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速数字人民币相关规章和监管制度的确立,监测其对货币结构、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开展相应的压力测试和仿真模拟,制定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风险应对预案。
四是开展国际合作,持续完善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数字钱包、数据传输、身份认证、可信加密等领域的中国经验,加强数字人民币与国外央行数字货币项目的平台对接,扩展基于数字人民币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结算系统,携手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等组织共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支付结算机制,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助推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