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警,为生命争分夺秒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7-29 08:25:01
浏览

原标题:地震预警,为生命争分夺秒

  7月23日晚,正在收看东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四川居民突然发现,电视屏幕右下角弹出了地震预警。原来,当日20时55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了4.1级地震,中国地震预警网在地震发生时迅速向震中居民发出了警报。

  这套系统就是上千名科研和业务人员历经5年攻关,覆盖220万平方公里地震多发重点地区的中国地震预警网。不同于地震预报的震前预报,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向远处的人们告知,地震波马上要来了,赶快避险。

  7月27日,中国地震局在河北唐山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地震预警网已在京津冀、四川、云南和福建地区实现示范运行。记者在会上获悉,中国地震局将继续推进全国层面中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实施,力争2022年年底前在预警重点地区形成秒级地震预警能力,在全国形成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预警工程能发挥什么作用

  地震发生后,避险减灾每一秒都十分宝贵。研究表明:如果地震预警时间为3秒,可使人员伤亡率减少14%;如果预警时间为10秒,可使人员伤亡率减少39%;而如果预警时间为60秒,人员伤亡率甚至可以减少95%。

  云南地震局局长王彬告诉记者,漾濞地震时,中国地震预警网震后7秒产出预警信息,并成功发送至专用终端和电视预警在线用户,当时在线的约1.4万户全部收到了预警信号。

  据了解,我国地震预警系统已在全国20余条高速铁路完成布设,监控里程合计超过6000公里,并在福厦线、成灌线、大西线等进行了多次现场模拟试验和天然地震验证试验,试验示范效果良好。

  这套“救命”系统如何构成?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李永林介绍:第一部分要建设15000多个监测的站点,用于获取信息;第二部分要建设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处理的中心,包括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中心、国家备份中心、国家技术支持与保障中心,同时还要建设31个省级的中心和173个市级的中心;第三大部分是要建设一些发布的渠道。

  预警工程的建设攻克了哪些技术难题

  “概括来说,难在如何实现大而稳、快而准!”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院长黄剑涛解释,具体来说,有4个难点:一是如何尽可能缩小盲区,二是如何解决在1-2秒钟内向受地震影响的数以千万计的用户发送信息,三是如何减少误触发,四是如何让世界最大规模的预警系统在全自动状态下实现秒级处理分析服务和长期稳定运行。

  针对盲区问题,黄剑涛说,我国预警工程在国际上创新提出“三网合一”技术方案,在重点地区实现了平均12公里台站间距的预警组网,将预警信息发布时间控制在震后6秒左右,其对应的预警盲区半径约为20公里左右,这是当前国际上运行的预警系统的最优指标。

  针对时效问题,黄剑涛指出,深研院和华为公司合作研发的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具备每秒钟推送200万条信息的能力,并设计了智能的信息发送策略,优先把地震预警信息推送给震中周边地区的民众和各种机构。这是信息服务能力的重大突破。

  针对误触发问题,黄剑涛介绍:“我们提出了一整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中国地震预警网正式上线前经过了上百个历史震例数据回放测试,产出信息的准确性不断提高。”

  针对稳定运行问题,黄剑涛强调,中国地震预警网历经十多年技术研发储备,在多个方面都已形成中国特色的自主技术。

  未来地震预警如何又快又准

  “快”和“准”是地震预警的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