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锦清江再现记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8-01 11:09:02
浏览

原标题:濯锦清江再现记

  2021年4月15日,成都市民付君清在锦江河畔发现了一种鸟,他惊喜地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交子公园,锦江河畔,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鹬。”随后不久他在回复栏解释,“专家说鸟儿叫矶鹬,寓意成都是机遇之城。”

  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付君清的朋友圈隔三差五便会出现各种鸟类的照片和视频。锦江桥头的夜鹭、公园里的白头鹎、大桥下的燕子……最后他干脆创建了一个名为“成都菜鸟”的视频号,专门发自己拍摄的各种鸟儿。

  喜欢在锦江边观鸟的付君清也关注到,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造访成都的“奇妙的朋友”越来越多。在都江堰,罕见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猴面鹰和“水中大熊猫”世界级濒危物种桃花水母跑来“串门”;郫都区徐堰河20天内两次“接待”了娃娃鱼的造访。

  动物们的认可,与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密切相关,这其中最值得说道的就是成都的母亲河锦江。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锦江已成为擦亮城市底色、展现天府画卷的一张亮丽名片。

  重拳治水

  作为成都的母亲河,锦江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其上游两大支流府河、南河穿城而过,汇合而成府南河,流向长江一级支流——岷江。

  上世纪70年代,因过度排污、管理不善,锦江不复清澈,取而代之的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死鱼烂虾和无尽排放的污水。在很长一段时间,提到锦江,成都人会不屑地调侃其为“腐烂河”。

  1993年,成都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历时10年,耗资42.5亿元的工程涵盖河道整治、安居、治污、绿化、道路管网和文化工程六大子工程。最值得点赞的是,成都市民将这项工程当作自己的事,300多万人通过捐款捐物或义务劳动参与其中。

  治理锦江岂是一朝一夕的事情?20多年来,成都一直在实施各类治理工程,并于2017年启动了锦江水生态治理和锦江绿道建设,这也被称为“新时代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2018年4月,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府河成都段的治理工作被充分肯定。根据会议上“一锤接着一锤敲,必然大有成效”的重要指示,成都以“大流域统筹规划,小流域单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的思路,强化顶层设计,扎实推进锦江治理。

  “我们把锦江150公里干流总体分为郊野段、城区段和新区段,按照区域特质,实施系统治理、分段打造。”成都市水务局河湖管理处处长刘盛君向记者介绍,郊野段强化水源地保护,推动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城区段重点打造“一江锦水、两岸融城”的锦江公园,在新区段则严格落实水域岸线功能分区管控要求,实施“退水而建、还绿河湖”保护工程。

  治水的同时,更要“管水”,成都全面实行“河长制”,让每一条河流都被监管到底。

  7月8日下午3点,成都市锦江区牛市口街道九眼桥社区河长董毅打开“成都E河长”APP,开始本周的首次巡河。“我每周巡河2次,每次40分钟到1小时,主要围绕保洁、违章、禁渔、排污等几方面展开。”董毅说,作为一名河长,就是要做到守水有责、守水担责、守水尽责。

  董毅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自幼生活在府南河边。他对曾经的“腐烂河”印象深刻:“那会儿感觉走到河边就是一股臭味,忍不住,只想跑远点!”当记者问及河水是什么时候又变得清澈起来时,他低头想了想,“好像近几年的变化最明显吧”。

  一组数据印证了董毅的感受,锦江流域内优良水体率从2016年的69%提升到现在的100%,2020年黄龙溪断面水质近20年来首次实现全年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