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试飞英雄”王昂:以命铸剑迎死而生
小字号
——试飞员是和平时期离死亡最近的人!
从试验样机到装备部队,一款战机的成熟定型,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在这些不为人知的年月里发生了什么?试飞员能告诉你这个答案:“战机不是设计出来的,战机是飞出来的!”而试飞员就是让这些战机“飞出来”的人。
王昂,1935年生于上海市,1958年从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制造专业毕业,经过严格选拔,成为我国第一批大学生飞行员。1966正式成为一名试飞员。那正是我国航空工业走上自我研制、试飞工作逐步精益求精的年代。在10多年的试飞生涯中,他先后征服了国产两代歼击机的“俯仰摆动”和“发动机失火”问题。曾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1980年1月3日被授予“科研试飞英雄”荣誉称号,获“一级英模勋章”,后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曾经担任过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战斗机飞行员本来就是一项充满危险和挑战的职业,因为他们所驾驭的,都是普通飞行员从来没有飞过的最先进、最前沿的机型。这些机型第一次从设计图纸变成钢铁雄鹰,试飞员就是和它们完成“第一次亲密接触”的人。
提起试飞员和飞行员的区别,试飞英雄王昂如此说:“试飞与飞行,不仅不是同一个概念,更不是同一种评价标准。一个好的试飞员,不仅要会飞,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么飞。试飞员要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在试飞过程中必须拿到精准的数据,为工程设计人员提供第一手资料,尽可能不浪费任何一个起落。”
——一种新型战机的飞天之路,就是条试飞“血路”。
每一次临界试验,每一次极限挑战,都是对未知的生死探索,都是与死神的惊险博弈。战斗机试飞员是一项勇敢者的事业,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战斗机试飞员,还需要高超的技术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王昂今年已经83岁了,他的身上仍然有着一个飞行员特殊的气质,思维敏捷、腰杆挺直,说起话来中气十足。一说起试飞员、说起飞行,他的眼神里透出一种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老人家回忆起自己几十次与死亡擦肩而过的经历,感慨万分。
1976年的一天,他驾驶飞机作加力边界试验。当飞机爬高到预定高度,左发动机使用加力的时候,突然“嘭”的一声,随即又出现两次巨响,飞机发动机同时停车。王昂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但他没有惊慌。他迅速把油门拉到停车位置,转向机场,并报告地面指挥员:“双发停车。”指挥员当即命令:“到一万二千米,重新开车。”
但是,王昂在空中一次,二次,三次输番起动左边和右边的发动机,都没有成功。
这时,王昂清楚地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处境。但他这时不是考虑个人安危,而是想为这种高速歼击机积累极为宝贵的科研资料——记录两个发动机在空中停车以后,飞机每秒钟的下滑速度是多少。他想:这种异常情况,平时无法试飞,连模拟都是不可能的,现在正是掌握这个资料的好机会。因此,他一面做好迫降的准备,一面仔细观察飞机的下滑率,同时继续起动发动机……
飞机的高度在不断降低,一霎时,从一万多米掉到三千多米。这时候,飞机再不能起动,就只能跳伞和迫降了。
就在这时,王昂报告:“右发起动成功。”
指挥员又命令:“把右发油门加上去。”
接着,王昂又一次报告:“左发起动成功。”这时飞机离地面只有一千五百米的高度了。
飞机对准跑道安全着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