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乒乓球台出发:机器人不再只是电影角色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8-04 08:59:01
浏览

原标题:从乒乓球台出发:机器人不再只是电影角色

7月29日晚的乒乓球女单决赛,又为中国在东京奥运会添得一金一银,展现国球风采。相信,一次领奖台上的喜悦与轻松,背后一定是参赛团队训练的刻苦和坚持。在包括乒乓球在内的球类运动训练中,除了我们熟知的教练员、参赛选手,陪练也是非常特殊的角色,一方面,他们无比重要,关乎运动员的每一次技术提升,另外一方面,他们的工作又更加枯燥艰辛,重复、再重复。不过,接下来,技术能够让体育赛事的训练过程发生一些改变。

了解游戏业的人,可能会听说过国民移动游戏《王者荣耀》中有一个叫“鲁班七号”的角色。在游戏故事中,它不是真人,而是游戏角色“鲁班大师”做出来的手工作品。这个设定当然是很巧妙的,因为即使不玩游戏的人,也会同意这样的看法——人类自古以来的能工巧匠,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发明创造,就是那些可以补充人类所不能及的能力,能帮上人类忙的器物。在古代社会,这些器物是鲁班的石磨、雨伞和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在现代社会,我们拥有了一个新的工具家族,它们的名字是——机器人。

通过科幻电影等文艺作品的灌输,多数人对机器人的概念已不陌生,甚至背出WALL-E这样的角色名字,但如果具体到机器人和生活工作的实际结合,情况就不同了,似乎具备实际用途的机器人离普通人的世界依然存在距离。原因很简单,每一次新技术的出现,也难免会伴生一些新问题的产生。就像我们面带难色时总会无奈的摊开双手,对于机器人的应用新问题,左手写着“用在哪”,右手写着“怎么造”。

体育业X机器人:最不可能之组合

体育行业,或许是机器人与人类合作最出人意料的领地。

首先是机器人的角色问题。拿体育行业最具代表性的盛事奥运会来说,赛事包括的300个左右体育小项,除了赛马一项之外,其它所有项目都是由人自己完成的。

尽管运动员会用到一些器具(比如足球),但是它们只是被使用的无脑之物,人是体育活动唯一的主角。在体育中,机器人的角色何在?

其次是机器人的能力问题。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员,承载了人类最强大的生物学能力。无论是最敏锐的视觉目光,还是最敏捷的肌肉力量,以及最敏捷的配合协调,在赛场上只是最平常不过的事而已,机器传统认知层面被认为有蛮力,但是精确控制的能力堪否?

现在,在我国国民级运动乒乓球项目上,人和机器人合作的“最不可能之门”正在被悄然推开,一款机器人的新技术光芒,正在由此照进体育业的传统殿堂。这款机器人的名字叫庞伯特——一款拟人型乒乓球机器人,面向体育行业的机器人角色和能力问题,这款机器人给出了它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机器人的角色。

体育赛事,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完美代言人。时间不长的一局比赛幕前,是长时间的艰苦幕后训练。而作为对打类球类运动而言,乒乓球选手几乎是无法自己训练的,一定需要陪练的帮助。

甚至可以这样说,有多高水平的陪练,就有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因为只有水平相当的陪练,才能针对性的对选手进行发球喂球,帮助选手熟悉对手动作,定型自己的接发球技术。正因如此,很多国手级乒乓球运动员,都当过幕后陪练,做过这项有意义但重复的工作。显然,如果对国宝级运动员来说,陪练都是稀缺资源,那就更何况普通运动员,和一般乒乓球爱好者了。

庞伯特拟人型乒乓球机器人,正是切中了乒乓球运动中的这项训练痛点。它从还原人类运动员的自然接发球动出发,辅以旋转等级、速度等级及落点位置等参数设置,实现了充当乒乓球陪练的使命。作为机器人,它可以永不疲倦的与运动员合作训练。由此,庞伯特解决了角色问题。

第二个问题:机器人的能力。

角色问题解决了,能力问题同样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