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奥运奖牌背后满满的科技力量
原标题:点赞!奥运奖牌背后满满的科技力量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表现优秀,呈现了许多精彩瞬间。在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背后,离不开高科技的辅助。
高科技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帮助中国运动员延长运动寿命、打破运动纪录。
在奥运会上以9秒83创造亚洲男子百米短跑纪录的苏炳添,把自己的论文带火了。在这篇论文里,苏炳添等作者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男子100米短跑跻身世界前列的经验,“践行科学化训练理念”被放在六大原因之首。
在苏炳添的训练中,计算机仿生模拟给出了跑步时步长、预备时膝关节角度等多方面数据。这是典型的科研型训练,即以“冠军模型”为指导,通过高速相机、生化分析仪、人工智能分析系统等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对运动员进行全方位监控,制订个性化、数据化的训练方案,全面提升其竞技能力。
这种科学训练的提升效果显著,让曾因伤病计划退役的苏炳添,在被视作运动员“高龄”的32岁,创造了个人最好成绩。这并非特例。本届奥运会中,有多位年过三十的中国老将喜获金牌,他们运动巅峰期的延长,与科研团队的支持密不可分。
高科技在体育竞技中的应用,也是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在本届奥运会中,夺得金牌的游泳和赛艇项目都获得了中国“风洞”技术的加持。这其实是航空航天科技的外溢。风洞是空气动力学研究和试验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通俗地讲,“风洞”原本被用来研究飞机、导弹等会遇到气流问题的飞行器,现在拿来研究会遇到气流或水流问题的运动员也一样适用。此前,利用“风洞”进行针对性训练,提高运动员成绩的方式,已被英、德、美、加等国广泛采用。
网友把帮助我国女子四人赛艇项目夺金的“风洞”技术称为“亦可赛艇”,这个词组谐音英语单词“exciting”,意为“激动人心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科学家曾在大山里筚路蓝缕建设风洞,为飞行器研究奠定基础。如今,反映一国航空航天科研水平的风洞技术,已经可以从容应用于运动员成绩的提升,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激动和自豪。
现代体育竞赛绝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奥运会激发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挑战人类身体极限,也暗含着国与国之间的比拼较量。科技的投入,可以帮助运动员在他国垄断的领域打破空白,成为世界顶尖选手;可以帮助运动员减少伤病,科学探索更高、更快、更强的人体极限;可以从运动实践中反馈数据,促进我国运动科学水平的提升。
苏炳添的论文和“亦可赛艇”的风洞,看似两个偶然出现于本届奥运会的网红符号,实则是中国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提高的生动展示。(佘慧敏)
(责编:李楠桦、初梓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