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2)
自20世纪80年代起,西藏开始致力于自然保护区建设。目前,西藏已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国家森林公园、22个国家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8.75%。
西藏的自然保护区动辄上万平方公里,牧民散居其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
羌塘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荒漠类型自然保护区,是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等迁徙活动的重要区域。20世纪70年代起,这里成了一群牧民新的生活之地——受制于原先家乡草场承载能力,他们从西藏那曲市申扎县向北迁徙300多公里,来到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县。
双湖县84.6%的面积位于羌塘自然保护区内。近几十年来,随着畜牧业增长、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野生动物保护与牧民生产生活矛盾凸显。
为将人畜迁出保护区的核心区,同时也让双湖县人民向更加宜居的地区适度集中,2019年年底,双湖县2900人向南跨越近千公里,搬迁到了海拔3600米的雅鲁藏布江北岸。
昔日的无人区,将再次成为无人区,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
9个自然保护区28万平方公里正在经历类似的变化。而在雅鲁藏布江沿岸,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城镇正在形成,10多万来自那曲、阿里、日喀则等海拔4800米以上的极高海拔地区的群众将在这里奔赴更加美好的生活。
推动绿色发展
西藏不仅是野生动物的乐园,还是观星的圣地。
这里每年晴夜数有300多天,光害少、大气透明度高、海拔高,星空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是天文学家公认的全球最佳天文观测点之一。2013年,阿里地区狮泉河镇有了北半球海拔最高的天文观测站。除了国家天文台、中科院高能所引力波项目、北京天文馆等在这里“登陆”外,来自江苏苏州的天文发烧友陈韬,在这里建立了第一个北半球海拔最高的私人远程天文台——北冕天文台。
陈韬曾无数次仰望星空,但面对阿里的星空,他依然感到震撼:“银河肉眼清晰可见,就连银河中心的云气都很清楚,很多红色星云用肉眼就能轻易分辨。”
2018年,西藏阿里、那曲暗夜星空保护地被正式收录“世界暗夜保护地名录”,成为我国首批得到国际组织认可的暗夜保护地。
为了让更多的游客欣赏到美丽的夜空,阿里地区政府建设了暗夜公园和天文广场。从狮泉河镇驱车约半小时可达的暗夜公园,包括星空体验区、望远镜观测区和旅客服务区。
独一无二又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风情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民俗文化,一直是西藏最具竞争力的资源。
西藏的生态文明离不开西藏人民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传统,而依托于生态文明的旅游业,也回馈了老百姓“旅游饭”。
自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1981年国务院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后,西藏的旅游业正式起步。2006年,旅游业被确立为西藏“三产大发展”的龙头产业。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和林芝米林机场通航,更让旅游业如虎添翼。“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763.26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125.96亿元,分别是“十二五”同期的2.3倍和2.4倍。
70年来,雪域高原创造了跨越千年的人间奇迹: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历史前进的车轮驶过西藏却并未改变西藏良好的生态环境:千年雪山继续万峰耸立,滔滔江水亘古奔腾不息,西藏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变与不变”,共同推动着西藏向更好的明天大步前进。
(责编:赵超、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