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星辰大海持续进发(德耀中华)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8-19 05:30:01
浏览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成功。这是人类探月60余年来中国人的又一创举,也是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

  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探月工程三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来说,巨大的喜悦完全驱散了困意……嫦娥五号飞控任务20多天里,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是在飞控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特别是采样封装阶段4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始终在科研最前线与一线设计师并肩作战。

  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杨孟飞三十余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航天沃土上,在空间飞行器系统和高可靠控制计算机等方面取得了众多创造性成果,为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和卫星研制,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也从星载计算机研究室的研究人员,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为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领军人才,杨孟飞有着鲜明的科学家性格,既低调务实又敢为人先。

  太空探索是国际科技尖端领域,每攻克一个难题都是一次跨越式挑战。1992年夏天,杨孟飞第一次到发射场执行任务,为了提高返回式卫星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他提出的创造性方案确保了卫星成功发射并安全返回,为中国航天事业解决了一大难题。这套系统后来在神舟飞船的发射中再建奇功,确保了飞船在太空自在遨游和顺利返航。

  2011年,探月三期工程正式立项,任务目标是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时任五院副院长的杨孟飞,决定从行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担任嫦娥五号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从此,他十年如一日扎根科研一线,带领深空探测研制团队潜心研制,只为圆满完成嫦娥五号任务。

  嫦娥五号是我国迄今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要首次实现我国地外天体采样与封装、月面起飞、携带样品高速再入返回地球等一系列创举,研制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突破这些首创性技术,杨孟飞对每个环节的质量要求都极高。“技术要吃透、产品要见底、过程要受控”,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总是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帮助研制人员把问题想透彻。

  工作哪怕再紧张忙碌,杨孟飞都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嫦娥五号任务刚立项的时候,他在极短时间内,几乎把相关专业文献都看了一遍。他是学计算机控制的,却认真研学了热控学、机构学乃至高温火工品专业的知识。十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每一章每一页他都用心学习过,还经常与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交流讨论。

  杨孟飞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每周末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到实验室亲自带学生,悉心指导他们专业学习和实验,逐字逐句修改、批注报告。这是他多年以来坚持的习惯。杨孟飞经常跟学生说,从事科研工作,切忌心浮气躁,好高骛远,要养成低调做事、脚踏实地的作风。在他的带领下,嫦娥五号整个科研队伍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不迷信、不盲从,坚持以实干创造新业绩。在他的培养下,年轻一代的航天人迅速成长,一大批青年人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研究员,一支能打敢拼的年轻科研团队挑起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大梁,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星辰大海不断前进。

  “我还有更多的目标要去实现!”为了推动我国在星际探测新征程上走得更稳更远,嫦娥五号的深空壮举刚刚完成,杨孟飞的目光早已聚焦到了下一次重大宇航任务上……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9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