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全球气象能力建设作出贡献(2)
除了这些规定义务之外,世界气象中心(北京)还把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能力建设视为重要职责,切实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中国是一个气象大国,在以往应对各类气象灾害事件中积累总结了不少最佳实践,我们希望能分享给非洲和亚洲等欠发达国家,共同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周庆亮表示。
据了解,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中国气象局每年会举办15期左右国际培训班,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约300位气象部门专家提供短期专题培训,内容涵盖风云气象卫星应用、台风预报、气候预测、气象防灾减灾等。
老挝气象水文局天气预报和预警处处长博恩蒂姆·西索普汉塔冯曾专门来函,感谢世界气象中心(北京)为老挝专门建立定制化交互网站,提供所需求的预报产品,“这是非常好的产品,对我们帮助很大!相信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的信息和预报,老挝气象水文局的预报能力将得到加强!”
集合科技创新力量
提高全球服务能力
成为世界气象中心,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离不开国家综合科技实力支撑。在今年的服贸会上,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在国家会议中心的国别展区亮相,展示了中国“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业务能力建设的核心技术力量。
观测是人类了解地球系统如何形成天气、气候和水文的关键。全球目前有30多颗气象业务卫星和约200颗科研卫星,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工和自动地面气象站、高空站、船舶、飞机、雷达、浮标,每天对气象关键参数进行测量。中国已形成空天地一体化完整气象观测体系,拥有全球最大气象雷达探测网,气象卫星整体处于世界先进水平。9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向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免费提供卫星资料和产品服务。
全球数值预报系统是气象部门提供服务必不可少的核心“芯片”。在天气预报方面,我国建立了自主可控可用的GRAPES数值预报体系,全球预报分辨率达到25公里、全国预报分辨率达到3公里,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可用预报时效达到7.7天,逐步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基于这一体系,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开发并提供了30余类产品,通过世界气象组织气象信息系统、门户网站提供业务指导产品。
精密监测、高速通信、超级计算机……自主精准的全球数值预报系统研发对多项支撑技术提出极高要求。“每年对系统进行不断开发升级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周庆亮说。今年, GRAPES—GFS全球同化预报系统实现版本升级。升级后,中国将具备全球范围内热带气旋的数值预报能力,可惠及全球受热带气旋影响的地区和人民。
天气、气候和水文,影响着农业、交通、保险、旅游等众多社会经济领域。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头10年,气象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增加了7倍。近年来,世界气象组织积极推动气象服务公私合作发展,鼓励国家气象部门与私营和学术部门寻求互利合作,以改善对全社会的气象服务。
集监测、预报、可视化等服务于一体的GEOVIS气象数字地球平台、能安装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小型气象自动站、可随身携带的多功能袖珍手持气象仪……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展上,一些中国企业也带来了自主研发的气象服务产品。“目前中国气象领域相关企业已经超过1万家,气象部门、企业、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的气象服务多元供给体系已经形成。”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告诉记者,“未来我们还要更多地激发社会力量的创新活力,利用数字化手段开发更加多元化的气象产品,满足各行各业的专业化气候服务需求,减少在全球气象灾害风险下的经济损失。”
《 人民日报 》( 2021年09月16日 17 版)
(责编:赵竹青、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