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遮不住——从经贸科技动向看中美合作发展大势(7)
当前,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建立创新对话机制,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联合研究,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国际大科学工程。“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计划支持8300多名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建设33家联合实验室。
7月8日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拍摄的密苑云顶乐园三维全息投影图。新华社发(胡智轩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抗疫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持续和各国开展抗疫科技研究和经验分享。
如今,聚焦数字经济、新能源智能汽车、智能装备、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等领域,中欧正在不断加快合作步伐。在这些技术领域,中国不仅有后发优势,而且市场足够大,未来双方合作潜力无限。
创新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
2016年12月9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指出,中美两个技术大国联系紧密,一旦“脱钩”,将给数百家美国科技公司带来沉重经济打击。
一些美国技术公司负责人指出,继续“去中国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去美国化”,因为切断美国进行有效竞争所需的思想、人员、技术和供应链,也将破坏美国的创新。
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说,美国“封锁”的一定是技术含量很高的技术或产品,其研发成本相应也很高。如果不与中国这个大市场做生意的话,其新技术的高盈利很可能就变成低盈利甚至不盈利。
如今,全球愈演愈烈的“芯片荒”正让手机、汽车等行业遭受严重冲击,成为“脱钩”代价的一个典型案例。
业内人士指出,“缺芯”,一方面有疫情带来需求激增而芯片企业产能未能及时跟上步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与美国发起针对中国企业制裁,导致半导体产业链出现订单转移有关。
由于“缺芯”,包括通用、福特、丰田等国际车企在内的一些工厂相继减产甚至停产。
这是2018年5月15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梅德福德惠灵顿站拍摄的中车长客为波士顿橙线地铁“量身订制”的首批车辆。这批地铁列车整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中国首批依照美国标准生产的地铁车辆。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限制技术出口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伤害到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也会伤害到与中国有往来的美国乃至其他国家芯片、半导体等高科技企业。
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指出,中美之间会有很多竞争,但两国也必须展开深入合作,“遏制中国并不可行”。
“在日益互联的世界中,对中国采取‘卡脖子’、打压的办法,无异于自我孤立,最终受损的将是自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说。
(责编:赵竹青、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