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金融素养不断提高(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9-23 07:50:01
浏览

  消费者金融素养提升的背后,既有金融业快速发展、加强宣传普及的因素,也是消费者主动了解、学习金融知识的结果。与2019年相比,消费者认为金融教育非常重要的比例提高了14.04个百分点,认为金融教育不重要的比例则下降近10个百分点。

  近两年,在大中城市,各类线上线下的理财培训受到欢迎。北京市民赵女士最近花8000元报了线上理财培训班,通过25节视频课学习基本理财知识,包括家庭资产配置、股票投资方法、现金管理方法等。“我工作20年了,银行存款有一些,但对理财一知半解,就想报个班学习一下,提升一下‘财商’。如果理财能做好,相当于给自己赚点零花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锡军分析:“中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对消费者来说越来越重要。有了金融方面的需求,消费者自然会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此外,随着技术进步,新的金融服务形态不断产生,这也需要消费者不断提升自身金融素养。”

  中国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全球是什么样的水平?《报告》显示,从国际比较看,中国消费者的金融素养水平综合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G20 国家中排名较好。

  其中,在金融知识方面,中国消费者在利率计算方面优势明显,在投资分散化原理及风险收益关系的理解上存在不足。在金融行为方面,中国消费者在日常收支管理和按时还款方面表现突出,但在购买保险产品方面较为薄弱。

  最突出的优势体现在金融态度上,特别是应急储蓄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金融消费者的财务韧性是一次考验,《报告》将家庭的应急储蓄(反映家庭的财务韧性)作为考察指标,观察金融消费者是否会将长期主义态度转化为实质性的储蓄行为,提高自身应对不可预期财务冲击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在应急储蓄方面遥遥领先。上海市民白云说,身边人都有储蓄的习惯。在她看来,银行存款利率不高,但风险低,是保证日常生活的底气。基金等产品虽然可能拥有高收益,但风险也大。因此,她将工资分成3份。“我每个月工资大约是1.8万元,其中3000元用来付房租,8000元作为存款,剩下7000元用于基金产品的补仓和日常消费。”

  “一老一少”金融教育有待加强

  自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建立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制度以来,今年是央行第三次发布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报告。消费者金融素养在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存在群体间不均衡的现象。

  “每次回家都要跟父母讲讲金融知识,特别担心他们被一些所谓的高收益产品‘忽悠’了。”在北京工作的屈女士说。家庭微信群里,她常转发一些防止金融欺诈的文章和视频。

  目前,消费者金融素养在年龄上的分布呈现倒“U”型,老年人和青少年的金融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金融数字化的适应能力存在明显不足。

  主动通过互联网渠道(包括电脑和智能手机)获取金融信息,是消费者能够适应金融数字化趋势的体现。调查结果显示,这不是老年人擅长的方式,60岁以上的群体中仅有25.09%会将互联网作为获取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的渠道,而在年轻群体中有64.27%会将互联网作为获取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的渠道。

  赵锡军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扩大内需、壮大国内市场的重要阶段。“金融服务涉及消费的全过程,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刷卡,大到为了买房、买车进行的贷款行为。因此,消费者金融素养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持续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