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瞄准“后发先至”(2)
机遇也源于敢啃别人不愿啃的硬骨头。1999年,一家在广东设厂的香港企业,花300多万美元从日本购买了一条钢铁生产线,却因本身设计缺陷而难以投产。企业老板四处奔走,最终找到固高团队,仅用一个月就解决了问题。这样,固高慢慢在业内打响了知名度。
20多年过去,新松公司已发展成为全球十大机器人公司之一,拥有国际范围内最全面的机器人产品线,产品累计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固高科技则为新能源等近60个行业赋能,提供超过100万套运动控制系统,营销服务网络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两家企业的迅猛成长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缩影。在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种要素流通不足的发展初期,机器人行业这片无人区格外需要科学家式的领航人开疆拓土。更重要的是,有些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李泽湘说:“通过创办固高,我对于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或者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有了深切认识。”而正是在他手下,诞生了一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新锐。
工程师红利——
贴近市场,抓准痛点
不同于曲道奎、李泽湘创业时的艰辛,如今中国机器人产业从业者们正赶上了好时候。在2021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2020年中国机器人产业首次突破千亿元,中国已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业界通常把机器人划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类。即便按细分种类来看,中国机器人产业也迎来了全面增长。辛国斌介绍称,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已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2020年装机量占全球总量的44%,2016-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由7.2万套快速增长至21.2万套,年均增长31%。同时,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的发展潜力也开始释放,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制造企业营收529亿元,同比增长41%。
为什么在起步晚、基础差的背景下,中国机器人产业还能持续蓬勃发展、中国机器人品牌还能不断占据市场份额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工程师红利’。”冷哲是留美机器人学博士、资深业内分析人士,在机器人爱好者聚集的问答社区知乎,冷哲拥有40多万粉丝、近百万个“赞同”,是大家公认的“机器人话题优秀答主”。
冷哲告诉记者,中国人口众多,理工科高等教育规模庞大。“当欧美企业只能投入10个、20个工程师进行研发时,中国企业往往可以投入50、100个。其实工程技术并没有那么高深,投入的人多,逐渐就会累积出竞争优势。”冷哲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中国企业贴近市场,天然具有反应迅速、洞察需求的优势,即便在传统机器人领域难以撼动外国品牌地位,也往往能在新兴机器人领域独占鳌头。
这个判断也得到了市场的印证。在贴近日常生活的服务机器人领域,一些针对新兴需求的国产独角兽企业正崭露头角,主打无人机产品的大疆、主打拖地机产品的云鲸便是其中代表,一个用机器替代人力完成具有危险性的航拍,一个用机器替代人力完成具有重复性的拖地,充分利用机器人的能力解决了消费者的痛点,赢得了市场青睐。
2020年“双11”购物节,云鲸天猫旗舰店中的6.5万台“小白鲸”仅30秒即告售罄,刷新清扫机器人品类的销售纪录。而大疆在无人机市场也难逢对手,截至2021年3月,大疆在美国无人机市场份额占76.1%,远远甩开市场份额占4.1%的亚军英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