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软”“硬”兼施有“里”有“面”
今年“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行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记者近日在黑龙江、安徽、湖南、山东等地调研发现,各地正陆续出台政策,推动乡村建设行动落地见效。
当前各地的做法切口小、内容实,持续推进环境整治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软环境的提升,让美丽宜居乡村有“里”有“面”。
各地政策加速落地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引入物业公司管理,是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鹤龙湖镇湘江村探索的人居环境整治模式。
曾在广州务工20多年的村民秦卫国,2017年回到湘江村后一直想为改变家乡面貌做点什么。经过反复考察、比较,今年初,他将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引进湘江村。
走进湘江村,记者看到,村主干道边设置了两个垃圾分类站。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每天早上7点至8点,物业管理人员杨怀安骑着摩托车在乡村道路上进行卫生巡查。凌晨4点,工作人员就会把垃圾转运至镇上的垃圾中转站。
湘江村的创新做法是众多探索中的一个。今年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以来,各地结合实际陆续出台细化政策,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
河南省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新培育100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并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一批项目。安徽省计划今年完成改厕40万户以上,到2025年基本普及卫生厕所。
山东省今年开始实施农村公路五年提质增效工程,截至8月底农村公路累计已完成投资约189亿元。黑龙江省提出乡村建设“五项行动”,启动建设美丽宜居村庄300个。
……
在东北极寒天气下,农村污水处理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走进黑龙江省宁安市海浪镇盘岭村村民闫锁家的卫生间,可以看到地面上有一个冒出的管口,平时刷锅、洗衣服等生活污水,通过管道就能排入“土壤微生物污水处理系统”的流入槽。
“以前冬天污水往院子里一泼,尿壶往村头沟里一倒,春天开化后臭气熏天,现在不用担心了。”闫锁说。
盘岭村党支部书记关强告诉记者,从流入槽到放流槽,经过12道程序,最后排出的水质达标,今年每天有20多吨的污水变成清水。
记者了解到,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在组织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把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作为“十四五”时期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任务。
社会治理补短板
宜居乡村“内外兼修”
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仅要加快环境整治,还要加快补齐乡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短板,让乡村振兴有“里”有“面”。
在黑龙江省桦南县驼腰子镇金胜村,记者遇到种粮大户刘恒山。他点开手机上一个App,在涉农补贴一栏下,村里每个种植户的种植面积、补贴金额等信息一清二楚。“过去信息不公开,村民意见大,现在谁种多少地,都看得到。”刘恒山说。
不仅黑龙江,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数字化、信息化正成为一些乡村完善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今年,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竹山乡建立了数字乡村平台,村民很方便就能看到接种新冠肺炎疫苗的日期和地点。“不用挨家挨户通知了,提高了效率。”竹山乡党委书记罗志坚说,今年5月,数字乡村平台已覆盖全乡网格村约2万人,实现了数字赋能乡村治理和乡村服务。
“以前来村委会办事经常看不见人,门锁着,现在和过去有天壤之别。”在黑龙江省桦川县苏苏村便民服务中心,记者遇到前来咨询的村民张喜。
苏苏村便民服务中心由村委会办公场所改建而成。前几年,村民邹凤龙办了家庭农场。今年他向4户脱贫户提供技术、种子,还帮着销售,让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被评为苏苏村“十星级党员”。村党支部书记齐更春说,通过“十星级党员”“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以党员示范带动,苏苏村从原来的软弱涣散村变成了党建示范村。